咬定青山不放松
11月18日,见到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院长陈超时,他刚从关岭回贵阳。最近两个月,他一周至少有三天时间待在该县关索街道月亮湾育肥场,和同事进行酒糟发酵饲养育肥肉牛实验。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更高的科技含量。”陈超表示,将贵州肉牛和白酒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将助力贵州肉牛产业扩规模,并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陈超是贵州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今年,根据不同海拔、区域以及温度,他还为全省牛羊产业重点县和“9+3”县(区)筛选出了最佳栽种饲草品种。
在决胜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像陈超一样,贵州高校许多教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贡献知识与智慧。
“以虫治虫”“以草治草”“以菌治菌”……近年来,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教授金林红,整合推广生物防控、生态调控、农艺措施、物理防控等技术,打造了贵州生态茶园模板。目前,贵州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超过70%,茶青增产超过20%,质量显著提升。
在台江,电商培训是当地村民最爱的培训课。2016年以来,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老师“驻扎”台江开展免费农村电商业务培训,“苗嫂阿冬”“网红姜龙鳞”等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实现了脱贫致富。据统计,2016年以来,该县有6600余人参加了免费电商培训,许多原来的贫困户靠“网上冲浪”脱贫摘帽。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陶艺工作室负责人张肃教授,不仅将牙舟陶之美推向了世界,更将牙舟陶之技推向了农村。在陶土资源丰富的荔波县大土村、洪江村,他手把手培训村民,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去了希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贵州高校教师扎根乡村,将智慧播撒在农村,将热情挥洒在田野,将知识传递给农民,抒写着一篇篇乡村振兴的锦绣文章。
微访谈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院长陈超: 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农科”人才
记者:涉农高校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作用?
陈超: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农业人才需求远远大于高校源头供给。贵州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下一步,贵州涉农高校应从建设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人员培训平台、加强校企校地多元化联合办学等方面入手,推动“新农科”人才建设,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和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乡村振兴人才。
原文链接: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201206/Articel03002JQ.htm
记者 赖盈盈
刊发时间:2020年12月6日
天眼同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