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核”专家潘学军:见证中国核桃之乡发展历程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20-11-16浏览次数:1326

贵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

根据《国防科工局关于开展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科协发调字〔2020〕12号)要求,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贵州科学院、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地化所联合开展了贵州省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贵州省科协技术协会发挥广泛联系科技工作者的优势,为集中展示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联合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开设“贵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激情热情,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知识人才、鼓励创新创造的良好风尚和社会风气。

【本期人物】
贵州大学农学院基层农技工作者潘学军,他和他带领的技术团队专注核桃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14年,培育“黔核6号”“黔核7号”等核桃新品种5个,理化指标达到国际特级核桃商品标准,核桃高位嫁接系列技术2014年、2016年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系列成绩帮助赫章县获得中国核桃之乡、国家核桃良种繁育基地殊荣,成为贵州核桃第一县、全国核桃产业强县,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163万亩,成为当地的扶贫支柱产业。

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十大名优核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赫章核桃已经成为贵州特产的一张名片。

而在多年以前,核桃仍是自然粗放状态生长,锤不动、个头小,现在小核桃已成大产业,变化源于多年前,县委、县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2006年,贵州大学与赫章县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选派专家到赫章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潘学军就在这时来到赫章开展核桃技术攻关,他亲历了核桃产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

在这之前,当地曾经探索发展核桃产业,但受限于技术、人才和行情,一直没能形成稳定持续的产品品牌和市场规模。

潘学军和他的技术团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现症结,他们发现一方面赫章本地核桃资源富集,百年核桃树遍布全县,另一方面资源类型繁多,但没有主导品种和优势品种,要发展成为产业,一切需要从基础开始,把树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

于是他从光照、气候、土壤、树种开始分析起步,进行实地调研、选种育种,找出特性因子。14年前,彼时的赫章县城还不通高速,潘学军回忆,从贵州大学到赫章县城300多公里,汽车至少需要七八个小时,要做实地调研还要赶到乡镇上,汽车去不到的地方就搭乘摩托车,而很多好的树种往往都生在偏僻的山地。为寻找优质树种,他不得不靠双腿爬山越岭,在大山沟里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是常事,长年累月的奔波让他的膝盖患上了严重的滑膜性关节炎。

本地品种大多是自然长成的“铁核桃”,要用铁锤破壳,为了选育良种,他还走遍全省各地,从100多万棵核桃资源中培育了“黔核”系列4个核桃新品种,其中“黔核6号”“黔核7号”,在2013年通过省级优良品种认定,理化指标达到国际特级核桃商品标准。

有了新品种,还需要控制生长周期。潘学军采取高接换优技术,即通过高枝嫁接,把产量低、周期长、见效慢的核桃树主枝锯掉换种,变成优质核桃树,投资小,见效快,缩短挂果期,嫁接苗4年就可以开始挂果,8年就可以达到亩产干果300斤。

破解技术瓶颈之后,就需要着手转化研究成果。改变当地农户多年的粗放种植习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潘学军讲解多次没有效果后意识到,只有看得见的核桃收益和变化才有说服力。

于是,他在财神镇倮布嘎村核桃种植户李富贵家进行核桃树高位嫁接对比试验,两块地分别嫁接种植“黔核”系列和外地品种“香玲”,4年后,本地品种由于抗病性强、品质优,成功战胜外来品种,在这样的对比下,潘学军用看得见的效果和收成打消了百姓的顾虑,他们开始接受指导进行高位嫁接并科学管理。

他还研发了适宜高原山地的“九个一”核桃定植技术、晚实核桃促花与丰产技术、高光效整形技术、专用肥与施用技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解决了低产问题,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扫清了障碍。

在当地的大力推动下,流转土地、注入资金、运营管理,中国核桃之乡“核”变之路就此开启。从中国南方铁核桃、硬核桃产区变为西南云贵川地区泡核桃的集中栽培区,目前正在打造“千年夜郎栈道,百里核桃长廊”,积极做强核桃产业。

2019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63万亩,年产值15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赫章核桃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正如当初潘学军开始研究核桃时坚信的一个信念,贵州山区要脱贫,果树能发挥很大作用。、

原文链接地址: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201113/Articel07004JQ.htm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邹林

刊发时间:2020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