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共青团贵州大学委员会守渠固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润物滴灌,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坚持从严治团,筑牢组织基础。坚持加强支部建设,全面贯彻“三会两制一课”,指导各支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及团日活动,每年开展6次校级主题优秀团组织生活评比,提升支部活力。加强团员管理,严格做好团员发展工作,协同学校党委组织部,指导学院做好团员“推优”入党工作。积极发动全校广大团员、团干参加“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定期收缴团费及统计团员。每年做好团籍档案清查及团组织关系转接。有效落实团员年度注册制度和教育评议制度。每年深入开展“两红两优”“十类十佳大学生”等评选表彰工作,积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青马工程”,突出思想引领。结合团贵州省委“一校一品”工作要求,深入实施“青马工程”,每年举办“贵山菁英”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社团负责人培训班、团支部书记培训班,每年开设2期团校。近三年组建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赴贵州余庆、瓮安、黎平等红色革命老区开展宣讲、调研、乡村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挂牌成立了三个“青马工程”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深化组织改革,提升服务水平。实行团干部直接联系基层团组织制度,团干积极参加和指导团支部团活动。结合学校实际,稳步推进团干部专、兼、挂制度实施。落实和完善团员代表大会制度,严格报批程序。落实“网上共青团·智慧团建”建设,规范开展团组织关系转接、团支部整顿等。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班团一体化”运行。扩大团组织覆盖面,组建青年教师团支部,创建研究生团委,实行社团建团。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激发青年科创热情。近年来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重点,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建设;组织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培育青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以致用。围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主题,每年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提升青年实践能力,我校共有124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21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2017年11月,贵州大学启动实施“博士村长”计划,2018年5月,“博士村长”团成立,目前队伍已壮大至1000人。我校近年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我校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面向基层就业创业,投身我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每年选拔300名左右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分赴新疆和省内各地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品牌项目效应明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积极参加每年全省校园文化活动月等各级各类活动礼仪志愿服务工作,展示大学生青春风貌。自2015年起,我校协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被当代先锋网、中国青年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截止2019年11月26日,贵州大学“到梦空间”系统共录入学生信息31807条,激活学生数量为25661人,录入部落1002个,开展活动共计686次,活动参与人数为152633人次。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继续加强思想引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实施贵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各级团干部素质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创新形式,深化共青团改革,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专、兼、挂团干部队伍。围绕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推进“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校团委将持续推进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深入开展“新时代贵州青年好网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青春建功大扶贫”行动、继续实施好“春晖行动”“志愿者行动”“创新创业”等共青团传统优势工作品牌、严格落实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保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的工作作风,培育和弘扬团内良好政治文化。
文字:校团委书记 龙汶
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