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怪,辣椒是菜。”在贵州,辣椒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还发展成为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品味温醇、香辣协调”的独特品质让贵州辣椒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不仅如此,在种植面积、加工规模、集散规模上,贵州辣椒均居全国首位,也正因如此,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辣椒产业责无旁贷地化身“扶贫战士”,成为贵州省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吴拥军教授在沿河进行‘万名椒农’种植培训
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贵州大学当仁不让冲在前线,组建12支综合服务团队,推动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辣椒产业服务团队即是其中之一,团队由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拥军、农学院教授耿广东领衔,来自农学院、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的12位专家组成,在贵州省多个县镇开展贵州辣椒持续健康发展试验,助力脱贫攻坚。
种植过程多艰辛 贵大专家解难题
贵州地势高差悬殊,属立体性气候,不同海拔地区的辣椒种植时间不一,但一般各地区一年只能种植一次。耿广东教授说:“贵州各地区的种植技术差别很大,但育苗方式相对统一,大部分为漂浮育苗,由于漂浮育苗技术相对简单,管控方便,所以在贵州已成为主要的一种育苗方式。”
漂浮育苗是耿广东和团队成员在遵义市播州区实地考察后为当地村民提供的种植建议。播州区辣椒种植基地历史悠久,是贵州大学长期合作的基地之一,也是最早开始实行漂浮育苗的地方。“漂浮育苗只在贵州和云南大面积应用,其他地方应用较少。这和气候环境和当地种植习惯有很大关系。”耿广东说。得益于贵州大学辣椒产业团队的建议,播州区辣椒基地收效明显,村民种植意愿明显提高,现在播州区每年种植辣椒面积达20-40万亩。
除了种植方式,病虫害也是辣椒种植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贵州省天柱县,一种新型的病害危害着辣椒的生长,由于此种病害少见,普通的农药根本无法防护管控。对于天柱县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了使百姓尽快脱贫致富,天柱县把辣椒作为主打产业,2019年扩大辣椒种植规模,种植两万亩,由此也给管控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帮助当地政府和村民解决这一问题,不让百姓们的辛苦付出打水漂,耿广东、吴拥军以及植保专家蒋选利教授多次深入天柱县辣椒园区,仔细查看病害情况。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断定了这一罕见病害属于一种细菌性的叶斑病。随后,团队为村民进行了多次培训,耐心讲解防治叶斑病和其他病虫害以及管控辣椒种植的方法。“这次的病虫害很严重,如果解决不了会导致老百姓采收少、甚至颗粒无收,对老百姓伤害很大。他们自身的技术掌控程度相对比较差,所以我们就从栽培技术、病虫害这些方面多次为他们做了提点、指导,确保他们掌握了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吴拥军说。
在此之前,耿广东、吴拥军的团队已经多次前往各地辣椒基地开展了多次培训,从一开始的理论培训,到实地展演;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地头观察;从辣椒的育苗,到后期不间断的追踪,他们始终把帮助老百姓做好辣椒产业放在自己的心头,时刻惦念着。
贵州大学辣椒博士村长团队助农服务
土壤改良提产量 蚯蚓现身展效果
作为全国最大的辣椒基地,遵义地区虽为辣椒产业带的龙头地区,但也存在着严重的连作情况,同一块地甚至连续种植10年以上,对土壤造成了较大的损害。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团队根据实际需求,与新加坡达成合作,研制出了“腐殖土”,又称“土壤改良剂”,专门针对辣椒的生长土壤进行改良。2019年,专家团队在遵义市播州区、安顺市、镇远县三个地区布局,进行土壤改良。
2019年,耿广东和团队另一领衔人吴拥军教授前往播州区查看土壤改良的情况,不想路途中出现了意外,当天下雨,路面湿滑,两位教授乘坐的车辆不慎被撞,所幸并无大碍。但他们没有被这起车祸阻挡步伐,继续冒雨前往基地查看。可喜的是,土壤改良效果显著。“前不久基地人员刚刚采摘了一批辣椒,我们了解后发现,同等面积下,进行过土壤改良的土地,辣椒产量比不施肥料(腐殖土)的土地整整高了一倍。”耿广东说到这里,露出了笑容,“而且这只是第一批辣椒,之后还有第二批、第三批,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试验基地的辣椒产量能比对照高30%以上。”
耿广东教授在播州区实施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不仅带来了产量的增加,还带来了多年不见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蚯蚓,这是土壤得到改良的最大特点之一。通常,因连续种植,化肥用量较大,常年累积后对土壤造成比较严重的破坏,蚯蚓便无法在土壤中继续生存。而经过辣椒团队腐殖土和优速液双管齐下的土壤改良后,蚯蚓在改良后的第一年便“现身”。“那天下着雨,我们专门去地里,往下扒土,就发现了蚯蚓,这说明土壤改良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投资不大,那就可以大面积推广,帮助和惠泽更多的地区和百姓。”耿广东说。
落实需求差异化 加工技术领前沿
“贵州辣椒加工的发展离不开贵州大学,我们可以这样自豪地讲。”吴拥军说。
目前,贵州形成了以全国最大的辣椒加工企业“老干妈”为龙头的加工企业集群,全省辣椒干制、加工企业已超过200家,加工制品从早期的油辣椒、泡辣椒,发展到8大系列50多个品种,辣椒加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加工规模已居全国第一。
因品种特性、栽培条件、种植区域的差异,辣椒的加工特性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合理布局规划,将不同的辣椒进行鉴选优化,从而满足农贸与加工的需求。同样,在辣椒加工方面,许多企业对于辣椒的品种选择也是具有差异的,前期如果种植辣椒的品种没有选对,对于后期营销推入市场也会加大困难。
“2018年,都匀市有一个做育苗的公司,种了一万亩辣椒,后来在采收季节出现问题——卖不动,秋季辣椒价格本来就低,它的辣椒品种也没选对,所以造成了这一问题。”吴拥军举例。因此,这就要求不论企业还是农户,在辣椒种植时,要根据市场把控需求动向,选好辣椒品种,避免与市场脱节,减少因品种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些辣椒加工企业或公司,往往会与种植辣椒的散农户或者专门负责种植辣椒的公司合作,确定自己需要的辣椒品种。“遵义市有一名参加培训的学员种植泡椒,他根据自己的方法和需要,发动老百姓来种植,三四千亩的辣椒,相当于一个订单。”吴拥军说,这种种植与收购一体的模式是值得推广的,不仅避免了辣椒品种不符合需求的情况,也让老百姓更放心种植。
本土企业共合作 脱贫攻坚注实力
贵州省辣椒产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和集成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对滞后,农技服务和科技人才队伍相对缺乏,大多数椒农对标准化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掌握不足,导致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偏低。
在辣椒产品加工方面,团队主要负责与贵州本土企业的合作,如老干妈、贵三红等,还为一些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做技术支撑、技术攻关以及联合申请项目。
在与老干妈的合作中,团队主要围绕五个方面:一是公司技术部门的组建,人员的招聘和培训;二是涉及质量安全的文件、标准、技术规范的起草和制定;三是生产工艺的改良;四是产品各个环节的监控和检测;五是产品质量的反馈,针对市场上经销商反馈的信息,调整生产工艺,调整原料配比。除此之外,团队还负责进行新厂房的设计和新产品的研发。
“老干妈企业现在发展得非常好,年销售额50多亿,这其中,我们团队的贡献有两个。”吴拥军笑着说,“第一,老干妈现在出口美国,它的出口认证是我们贵州大学负责做的,质量体系也是我们建立的。第二,它的技术团队是我们培训和组建的,我主要负责油辣椒的安检、发酵、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另外,老干妈企业中许多技术方面的中层领导基本都是贵大的学生,也算是我们为他们输出的人才力量吧。”
除了老干妈这样已经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外,在贵州本土地区还有许多小公司、小企业,也在依靠着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我现在负责的一个企业,技术上对我们依赖性很强。它的任何一个产品,从车间的设计,到设备的配置,再到生产的标准,全部都是我们负责提供技术支撑。” 吴拥军说。
“我们搞技术的风险性非常大,但责任心也非常强。”也正是因为心里的这份责任心,耿广东和吴拥军所带领的辣椒团队一直致力为贵州辣椒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积极融入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
文字/韩晓梅 冯月成 实习记者 代烨怡 缪柱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刊发时间:2020年4月23日
多彩贵州网同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