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沿河来了一支高校扶贫队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4-10浏览次数:362

“养不养得活,卖不卖得脱,划不划得着?”

3月27日,贵州大学沿河县产业技术作战队队员、动物科学学院生猪养殖专家张勇,向参加培训的中寨镇移山村村民抛出了问题。

连日来,贵州大学作战队分为3个小队,系统开展辣椒产业“百人团、万人训”,围绕全县茶产业进行加工环节基础培训,扎根两个深度贫困村打造特色示范点,谱写了一个个支农、助农、爱农的“春天故事”。

支农

烈日当空,中寨镇水田村200多名老乡齐齐守在田埂边,等待蔬菜团队的专家来为他们进行培训。

从开厢起垄到土地施肥到覆膜整合,贵州大学蔬菜团队张万萍教授都用通俗易懂的话一一解释。她还邀请农户“直播交作业”,现场纠正农户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张万萍教授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培训指导

专家教得深入细致,村民听得津津有味。有的村民拿出笔纸边听边记,有的村民频频举手提问求解。农户们表示,这样的培训模式能更直观地解决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满足他们的技术需求。

系统开展辣椒产业“百人团、万人训”,是贵州大学沿河县产业技术作战队的头号任务。3月20日,贵州大学沿河县产业技术作战队正式成立,一个个“乡村课堂”在沿河县22个乡镇铺展开来。

“乡村课堂”教种植。作战队辣椒产业培训分队以贵州大学辣椒产业服务团队为主,组织200名师生分成14个小组,分别下沉到不同的乡镇开展蹲点帮扶。贵州大学辣椒产业服务团队还创新培训方式,录播在线“云课堂”,通过视频课程培训农民。

“乡村课堂”讲养殖。在黄池村蛋鸡养殖场,面对养殖户提出的鸡群患病导致死亡,用药成效不显著的问题,作战队队员王文亮老师发现兽药可能是假药,他现场教授养殖户使用国家兽药综合查询APP对药品二维码进行扫码识别,以辨别真假。养殖户感谢说:“多亏了专家及时指导,让我们至少避免了20万元的损失。”未来几个月,作战队将持续在黄池村和岩园村蹲点,完成对周边养殖户中蜂、山羊、肉牛以及肉蛋鸡的养殖技术的系统培训。

助农

专家教授敢放手,“博士村长”能担当。他们扎根农村,争做学以致用的“先行官”。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崔小芝、张明华和郭勇自发前往沿河县极度贫困村——岩园村和黄池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他们结合本地农户的养蜂方式和科学的养蜂技术,向当地农户提出“科学养蜂,快速扩群”的建议,帮助农户提高经济效益;针对本地养鸡农户的养殖规模,结合即将投建的养鸡场项目,开展了肉鸡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对参与现场培训的养殖户进行了人员统计,收集养殖户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及时向作战队专家反馈。

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崔小芝、张明华和郭勇对蜂箱进行检查

他们意志坚定,做反哺乡梓的“领头雁”。沿河籍茶学院“博士村长”冉乾松,常住土地坳镇木坪村专业合作社茶厂帮扶。“我具备一定茶叶相关的理论知识。正值沿河县脱贫攻坚冲刺阶段,要尽己所能帮助家乡的茶产业复产,为家乡茶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独挑大梁,做研学结合的“引路人”。农学院思南籍李亚东同学独挑大梁参与到“博士村长”中,对沿河县捷克村30余名村民进行技术指导,把自己的学识挥洒在贵州的大地上。在沿河县勤俭村,李亚东带动其他几位同学来到田里,拿起锄头,从开厢到覆膜,边讲边向围观的村民做示范,以行动解答村民问题。

爱农

培训过程中,村民们的认真好学深深感染了团队师生。中午烈日高悬,种植辣椒的叔叔阿姨们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却依旧认真听讲。“叔叔阿姨们非常感谢我们的培训,还说很有收获,这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有效果的,希望经过培训后的她们家辣椒能高产。”进行培训的同学说。

第四组学生符磊表示:“作为一名沿河人,我会将在课堂、书本上习得的知识用于实际田间耕种,为家乡做点贡献。”

还有同学说:“经过这几天的实践学习,我们不但了解到家乡的发展情况,而且也学到很多辣椒种植的知识。在这特殊时期,能成为这场战斗的一员,这是我们实现青春价值的最佳舞台。”

老师们给大家讲解漂浮育苗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专家教授们 “言传身教”,在田间挥起锄头做示范;山路蜿蜒,带队的闫学敏老师几次晕车,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村的培训。

同学们奔走在田间,挥洒着汗水,却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一股责任之感、骄傲之情萦绕于心。他们相信,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脱贫攻坚最终将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记者  庞爱忠 韩晓梅 周贤军 姬丹

刊发日期:2020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