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抗疫期间 做好养鱼池塘管理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3-10浏览次数:95

水产动物经过长时间的冬季低温生存,其体力消耗、抗环境变异能力下降很多,随着春季气温、水温的逐渐上升,细菌、寄生虫等也随温度升高大量繁殖,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并流行,且经过越冬期,养殖池塘水质一般会出现老化、水体下层缺氧等特点。如不及时预防与治疗,会造成养殖动物发病甚至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抗疫期间,贵州大学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专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水质管理、饲料投喂、防病防缺氧管理等几项要点。

池塘图片

一、水质管理

初春鱼池的水深应控制在0.7米左右,使水温能较快地升高,促使鱼类吃食早。开春后要勤灌水,对保水力差的池塘,在加注新水时一次加水不要太多,以防水温骤降。如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加水深,防止池塘水温变化过大。根据鱼塘底质的具体情况,施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如单一菌群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芽胞杆菌)和复合微生物制剂(EM菌群、益生素、生物抗菌肤)等,保持鱼塘良好的水质环境。

优良水质

饲料投喂管理


春季水温上在5~8℃时鱼类就开始摄食,因此应及早开食,投喂新鲜质优的饲料。促使鱼类早恢复体质,可增强抗病力,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量。开始先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饵料投喂要坚持定时,定质,定量,定位的原则。每次投喂量应为鱼体重的1%~1.5%,以后随着水温升高逐逐渐加大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对主养草鱼的池塘,应投喂适量的水陆草,投喂量以投料后4~6小时吃完为佳,并适当补充精料。春季投喂,即要保证鱼类吃饱吃好,又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过剩,具体投喂量还要根据天气、水温以及鱼的吃食情况来增减饵料。

三、溶氧管理

春季常出现阴雨天气,气压较低,水体易缺氧,此时水质管理的要点是:加强巡塘,注意鱼塘有无浮头现象出现,若出现浮头现象,应及时增氧。

1、物理方法增氧用机械增加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速氧溶解于水中,通常使用的各种增氧机、水泵冲水、气泵向水中充气等都是物理方法增氧。

2、化学方法增氧向水中添加能释放氧的化学物质如过氧化钙、双氧水、二硫酸铵、高锰酸钾等。化学增氧能迅速,但作用时间短,通常在发生重浮头,紧急抢救时使用。

增氧方法


四、鱼病防治管理

在鱼类越冬期间,鱼类的致病菌也长时间处于慢速繁殖状态,入春后鱼体体质下降,致使水霉病、烂鳃病、小瓜虫病等鱼病发生增多,应加强观察和预防。

1.水霉病

病原:水霉、绵霉等,在水温5~30°C之间,淡水池塘中常常发生鱼类水霉病,各种受伤的鱼都有感染水霉病的可能,病鱼游动缓慢,不喜摄食,患处呈灰白色棉毛状。

【预防措施】: (1)春季池塘放养鱼类前,首先清塘,消毒;(2)引进苗种运输过程中及分塘拉网时,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外用药:选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溶液;或用8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内服:内服抗细菌的药物(如黄胺类等),防止细菌寄发感染。?

2.细菌性烂腮病

主要危害对象:草鱼、鲫、鲤等;病鱼鳃丝腐烂,鳃丝软骨外露,在水温15°C以上时开始发生细菌性烂腮病,在水温15~30°C时,最易发生,尤其是草鱼。

【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2)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3)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场地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亩,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治疗方法】:(1)使用青板黄柏散、三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芩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治疗,参考说明书使用;(2)使用喹诺酮,拌饵投喂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喹诺酮100g :诺氟沙星9g+盐酸小檗碱2g) 15~20 mg,每日1次,连用3d,根据鱼类病情好转情况,可灵活使用。

3.小瓜虫病

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繁殖适温为15~25°C,主要流行于春、秋季,有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病鱼表现:体表可见许多小点状白泡,病鱼有时跳到水面,有时绕池急游,不喜摄食,身体消瘦,虫体还可寄生病鱼的眼角膜,引起病鱼发炎、变瞎,运动失调等。

【预防措施】:(1)防止野生鱼类进入养殖体系:避免养殖鱼类受到小瓜虫感染;(2)苗种下塘前首先要清塘,烈日下暴晒1周,再放养苗种;(3)保证鱼类的营养:如饲喂全价饲料和充足的多种维生素,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可以减少鱼类发生小瓜虫病。

【治疗方法】:(1)食盐溶液浸泡,使用盐度为20~30的盐水浸泡病鱼;(2)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溶液浓度为0.7mg/L全池泼洒,同时,对养鱼的水槽、工具进行洗刷和消毒。

4.赤皮病

主要危害对象:草鱼、鲤、鲫等。病原:荧光假单胞菌,主要是在分塘拉网、苗种运输中,及北方在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病鱼体多处鳞片脱落,脱落处皮肤发红。

【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在分塘拉网、苗种运输过程中,避免鱼类受伤;(3)鱼种放养前,可用3%~4%浓度的食盐水浸泡5~15 min。

【治疗方法】:(1)使用山青五黄散、根莲解毒散;(2)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每kg鱼体重每日拌饵投喂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计,规格10%)80~160mg(首次用量加倍),连用4~6d。

团队介绍:贵州大学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由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及相关学院的专家教师组成,旨在依托专业技术,为贵州省生态渔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服务,助力贵州省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分为4个小组:大水面渔业服务组、稻渔及名特养殖服务组、冷流水及设施渔业服务组和渔业病害防治服务组。(文字/图片: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 姚俊杰 杨梅 陶莎)


作者 姚俊杰 杨梅 陶莎

刊发时间: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