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灰霾散尽鲟鱼欢——疫情期间 鲟鱼鱼苗培育技术要点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3-10浏览次数:281

春季是鲟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时期。鱼苗是发育过程中发育变化最显著的一个时期之一,苗种培育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衰弱、死亡。为了帮助养殖户掌握好鱼苗培育技术,疫情期间,为贵州大学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专家将鲟鱼苗种培育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苗种培育前的准备工作

鲟鱼苗种培育

1、洗缸

(1)先将清洗工具擦洗,消毒洗净后备用;

(2)缸内应盛有少量的水,将缸壁缸低回擦洗数次,放掉脏水;

(3)用擦布逐一擦缸壁和缸底,清水冲净;

(4)泼洒现配的高锰酸钾溶液或一定量的二氧化氯,对缸体消毒十分钟左右,再擦洗一遍,清水冲净,清水再次冲洗净后,可以进水。

洗缸

2、消毒

一般网具可用浓度为5%的食盐水浸泡半小时以上,木制或塑料制品的工具,可用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洗净后使用。车间过道每天至少用浓度为5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一次以上,并于车间门口处准备消毒池和手上消毒用水(定期更换)。

二、鱼苗培育

1、鲟鱼水花苗入缸

放入水花时,要调节温度,用1.5%~2.0%的食盐水将水花浸泡消毒5~10分钟。后经5~7天的暂养,约60%的鱼苗卵黄吸收完后,开始投喂外源性饲料。

水花鱼苗

2、开口期鱼苗培育

鱼苗卵黄囊被吸收完后投喂开口饲料。开口饲料为水蚯蚓,投喂前用3%的食盐水消毒3~5分钟,以水蚯蚓不发白为宜,将水蚯蚓切成小段,用清水清洗无污液后进行投喂。随着鱼苗逐渐长大,水蚯蚓的长度应逐渐加大。每天投喂6~8次。

3、鱼苗驯化转食

待鲟鱼能摄食整条水蚯蚓时开始进行驯化转食配合饲料。转食开始时,水蚯蚓与配合饲料的比例为0.8比1(除去水蚯蚓中的水分),水蚯蚓用2%~3%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用清水清洗后与配合饲料混合,捏成黄豆大小,均匀投入盆中,每盆20~30粒。2天调整1次水蚯蚓和配合饵料配比,每天投喂8~12次,随着鱼苗的生长和摄食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加投喂量,以1~1 .5小时吃完为宜。驯化8~10天,选出优良的鱼苗单独饲养,投喂团状配合饲料。将明显瘦小的鱼苗单独用水蚯蚓投喂7天,鱼体质恢复后再次进行驯化。由于驯化期间投饵量大,食物残留多,应及时清除池内食物残饵,捞出死鱼苗,以防止残饵和死鱼苗腐败变质,鱼苗吃后生病。

待鱼苗长至3cm~4cm左右便可开始投喂微粒饲料,逐渐增加微粒饲料投喂次数,相应减少活饵投喂次数,慢慢取消活饵投喂,要注意微粒饲料的粒径必须适应鱼苗的口径,此转食过程需5~7天,水温控制在14℃以上。

转食期鱼苗

4、日常管理

(1)暂养期间保证水体交换量控制在1~2小时1次;开口摄食外源性饵料时,交换次数控制在1小时1次;转食结束时,控制在1小时1~2次,溶氧保持在6mg/L以上。

(2)每天早上及下午喂完食后各排污1次,及时清除池中的粪便等垃圾。

(3)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水温、pH、溶解氧、氨氮、亚硝态氮和硫化氢等,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定期对不同规格的幼苗进行病原体抽样检查,作好养殖记录。

(5)转鱼,鱼苗转运前,应提前停食3~4餐。转运时于水桶中加入少许食盐,操捞鱼苗小心轻放,避免擦伤鱼体。

鲟鱼幼苗

团队介绍:贵州大学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由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及相关学院的专家教师组成,旨在依托专业技术,为贵州省生态渔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服务,助力贵州省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分为4个小组:大水面渔业服务组、稻渔及名特养殖服务组、冷流水及设施渔业服务组和渔业病害防治服务组。


文字/图片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 姚俊杰 纪达

作者 姚俊杰 纪达

刊发时间: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