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过,春风即来,农时春耕不可错过,抗疫防控不可松懈。在抗疫的特殊时期,贵州大学食用菌产业团队专家通过“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总结茶树菇栽培技术要点,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农业技术帮助。
一、培养料发酵
常规栽培方法培养料不经发酵,菌丝生长速度慢,经实践采用发酵料栽培,有利于菌丝生长,且污染率低。按配方拌料,料水比为1:1.2-1.3,拌料要均匀一致,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握紧,指缝间有水滴,但不下滴,含水量在65%左右。建堆最好在水泥地面进行,在建堆处的中心用砖块搭一孔,孔上用几根稻草盖上,将培养料以砖孔为中心加料,堆成高1~1.2m、宽1.5m料堆,料面拍平,用一木棒从料顶对着中间的砖孔打一洞,防止厌氧发酵,在料次顶处插上一温度计,盖上塑料膜,第3~4天,观察料温达60C后,第2天就可翻堆,再次调节含水量在65%左右。复堆照前操作,待料温达60℃,后一天即可散堆装袋。堆料发酵时间在7-8天左右,根据发酵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二、装袋灭菌
选用15~17cm× 35~37cm × 0.05cm低压聚乙烯(如高压灭菌选用聚丙烯)每袋装料720~750g(合干重350g左右),装料松紧度下松上紧,高度14cm左右,整平表面,中间用2cm直径木棒打一洞,深度为料的2/3,注意拔起时不要将料面松动。及时套上套环。常压灭菌,要在4小时以内将温度上升到100℃,保持12-14小时,可根据灭菌锅内的装量情况,适当减少或增加保温时间。茶树菇菌丝抗杂力较弱,因此灭菌要彻底,灭菌是否彻底是茶树菇栽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常压灭菌一般升温至100℃,灭菌1000袋需保持12小时,灭菌2000袋需保持14小时,灭菌3000袋需保持16小时。特别要指出的是,应采用框箱式蒸汽灭菌,即把菌袋放在框箱内,一框一框叠在灭菌池内,改过去像叠香菇筒那样堆叠灭菌。
三、接种发菌
经灭菌后的料袋趁热搬进接种箱或接种室,接种箱或接种室经消毒后才能使用。待料温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选用的栽培种菌丝要浓白,健壮,无病虫害,菌龄以满瓶后10天左右,待菌丝吃透料后,再用于接种,这样的菌种发菌有力,吃料快。接种时,首先将栽培种上层老化的菌种扒掉一薄层,然后将栽培种分成蚕豆大小,每瓶接30~40袋,为了加快菌丝生长,可加大接种量。用种量大,生长快,减少杂菌入侵机会。
培养室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最好在培养室使用前用50%可湿性多菌灵800倍溶液,80%敌敌畏500倍溶液喷雾,灭菌杀虫1次,培养期间,每隔l周进行1次。室温保持在20℃~28℃,促进菌丝均匀生长,如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搬出处理,防止扩散蔓延。如秋季栽培,前期温度高,要做好散热,尽量控制室温在30℃以下。一般接种后适温下40~50天菌丝即可满袋。
四、出菇管理
(1)出菇管理的总体要求
控制温度和湿度: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30℃,其中在18℃~20℃时,子实体发育最好。气温低于8℃时,子实体无法形成。10℃~16℃时,长速慢,菇肉厚,品质优,但产量低。出菇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90%。出菇时,会从基质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因此长菇时期以喷水保湿为主。
调节空气:茶树菇属好气性真菌,菌丝恢复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子实体生长发育时,呼吸作用加强,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时,会抑制原基的分化和子实体的生长,尤其是菌盖的分化生长。
调节光照:茶树菇属好光性菌类,有明显的向光性。光线能刺激原基形成。在原基分化阶段,要提供一定量的散射光,适宜光照强度为500勒克斯~1000勒克斯,子实体生长最适宜的光照强度是50勒克斯~300勒克斯。
(2)春季出菇管理
茶树菇春季出菇管理比较容易,因为自然气温是上升趋势,3月至5月底可根据温度、湿度、通气、光照等出菇条件要求管理方法同上。需要注意的是虫害防治。
(3)出菇期管理技术关键——转色催蕾
茶树菇菌袋开口后,光线增强,氧气充足,基本成熟的菌丝就会分泌色素,吐黄水,使菌袋表面菌丝渐渐发生褐化转色。随着菌丝体褐化过程的延长和菌丝体颜色的加深,袋口周围表面的菌丝会形成一层棕褐色菌皮。他对保护菌袋内菌丝的生长,使原基形成不受光照的抑制危害,防止菌袋水分的蒸发,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加强菌袋的抗震动能力,保护菌袋不受杂菌物染和原基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菌皮,菌袋就会失去调温保湿的作用,就不会有子实体的形成。
茶树菇菌袋中的菌丝体,其好的转色层为棕褐色和锈褐色,具有光泽。这种菌袋出菇正常,子实体产量高,质量优良。转色催蕾管理,是茶树菇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
转色催蕾,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影响菌袋转色现蕾的因素很多。菌种品系,培养料的碳氮比,菌丝生长状况,菌龄长短,温度,湿度和空气等,都能影响其转色催蕾。
①变温、控湿。开袋后3-5天,保持室内温度为23℃~24℃,相对湿度为85%~90%。茶树菇从菌丝到形成菇蕾的分化阶段,要有短暂的低温,突然的变温刺激,迫使菌丝体相互交织,扭结成茶树菇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原基,促使菌丝体内部积累幼小无知,形成菇蕾。因此拉大温差,变化湿度,是茶树菇栽培中的有效催蕾措施。
②通风换气。茶树菇转色催蕾阶段,呼吸作用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同时注意保持菇房(棚)内较高的空气湿度,使水、气、温、光都能满足茶树菇生长的需要。
将达生理成熟的菌袋直立排放,也可袋口对光墙式堆叠,拉直袋口,直立排放的在袋口上盖报纸保湿,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85%~90%,早晚向地面和报纸喷水保湿,光线控制在500~1.000Lx,温度控制在18~25℃,昼夜温差刺激,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
(4)采收
茶树菇菌盖呈半球形,菌膜未破时要及时采收。采收时应抓基部一次性将整丛大小菇一起拔下,以利下潮菇发生。采收后清理菌袋料面,合拢袋口,让菌丝休养生息2-3天,然后拉开袋口,淋一次大水,并重复上述管理。
(5)注意事项
任何一种食用菌,含氮量偏高会带来制袋成品率低,出菇时间延迟。在栽培茶树菇时,培养料中麸皮或麸皮和玉米粉的含量以20%为宜。茶树菇一般采用一头脱袋出菇的方法。骚菌或不搔菌均可,不骚菌的可在菇蕾形成后再开袋。一潮菇后可采用补水或覆土法保水。覆土时好要考虑到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以沙壤最适,厚度以1cm为宜。
团队介绍:贵州大学食用菌产业团队是由贵州大学农学院徐彦军教授领衔的一批专家学者组成的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专家团队,以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技术示范区、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助力全省脱贫攻坚重要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
文字/图片 贵州大学食用菌产业团队
作者 贵州大学食用菌产业团队
刊发时间: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