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新冠肺炎疫情下贵州水产养殖业春季生产技术指南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3-10浏览次数:320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水产养殖和市场供应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是水产动物防病促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如何搞好春季渔业生产这一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贵州大学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生态渔业产业发展专班相关专家在参考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基础上,结合我省渔业生产情况分析当前春季水产养殖生产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供技术参考。

一、春季渔业生产特点

1.春季水温逐渐升高,时冷时热,水产动物尤其是苗种等容易冻死或发生水霉等疾病;

2.经过越冬期,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增加,是其促长的关键期,成体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3.外源性病原活跃度增加,容易产生应激致病等不良反应;

4.运输过程应激因素增加,容易挤压擦伤、缺氧感染;

5.我省大力推行生态健康的渔业生产,春季水产养殖需进一步从苗种培育、日常管理及运输环节等方面提高管理意识、加强管理技术。

清塘消毒


二、春季渔业生产关键技术

1.鱼类培育

繁殖群体因生殖腺发育的需要,对一些营养素的需求会不同,应该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特别要预防饲料霉变,开封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环境调控方面需要注意水温、水质和水位。饵料尽量选择优质干性配合饲料,同时搭配正规饲料添加剂等增强鱼体质,减少对冰鲜饵料等外源输入投入品的依赖。

2.虾蟹亲本培育

虾蟹需要进一步加强优质亲本的选择和营养强化,同时要加强饵料生物弧菌等病原的检测;保障亲本培育水体温度;为防治外源病原输入,要做好养殖用水过滤、消毒等措施;保存在池塘的虾蟹亲本需要加强水质检测,及时采取水质调控措施。

水质监测


3.苗种、鱼种培育

(1)及时规划苗种生产计划

按照苗种需求订单制定生产计划,不要盲目扩大或缩减苗种生产数量,保障养殖生产苗种供给。

(2)精心培育

苗种培育过程中,制定适宜的培育密度、精准的饵料投喂策略,同时加大换水量,同时可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水环境,促进苗种健康生长,提高苗种成活率。

(3)严格防控疫病发生

做好育苗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工作,进出车间需消毒,不将病原带入育苗系统。

4.养殖生产

(1)做好水质调控

“水”指的是养鱼的池塘环境条件,包括水源、水质,池塘面积、水深、土质、周围环境等,必须适合鱼类正常生活和生长的要求,达到健康养殖。在开春季节,外界环境相对不稳定,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这个时候水质调控非常关键。

及时调水:随着天气渐暖,温度回升,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注意控制养殖池升温速率,检查源水一级或多级沙滤处理效果,稻田渔业生产在增加水位的同时,应对水质环境进行取样调查,以决定稻田调整布局、确定养殖密度和养殖配比等。

及时增氧:池塘等静水养殖及工厂化集约养殖模式,需适时增氧;高密度养殖池塘需进行日常监测,尽量确保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

及时施肥: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和消毒。做到少施、匀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好,不在阴天、雨天施肥。

调水调底


(2)放养种苗要求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是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良种苗,这是春季生产的关键所在。

适时放种:工厂化、池塘、稻田养殖条件下,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病害发生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室外池塘养殖投苗时间应在4月以后。

选择良种:选择健康活泼的大规格、优质苗种放养。池塘及稻田放养苗种时,特别注意塘内生物饵料的培养,注意有机肥的用量,避免浪费。

控制密度:不同养殖系统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发生因密度引发的胁迫性疾病。不同品种苗种投放密度不同,但总的原则是尽量降低养殖密度。

(3)做好饲料投喂

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养殖对象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低温期和高温期不宜投喂过多的饲料防止水质发生变化,及时检测池底水质指标。

正常情况:大部分地区的大宗鱼类由于越冬期间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饲料,如鱼粉、鱼油含量稍高一点,可适当提高投喂频率,尽量选择人工配合饲料。

应急情况: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很多养殖企业缺乏水产饲料,可能会造成投喂受限或者水生动物饥饿。应急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饲料原料,如鱼粉、饼粕类等,可利用小型饲料机或者绞肉机做适当加工后直接投喂,避免因缺乏营养对鱼体健康造成影响。疫情后,应尽快补救,通过使用高品质饲料提高鱼类生长速度。在春季气候急剧变化导致应激时,可适度降低20%-50%投喂量;同时,采取补偿机制投喂:补偿生长是指动物机体在经过生长限制因素后,为了补偿生长限制期间的生长而出现的加速生长的生理过程。在受到生长限制,如营养限制、疾病等情况下采取“投一停二、投二停三”等方式投喂,确保生产正常。

合理投放苗种


5.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1)不同生产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

育苗期间措施: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消毒工作。一是使用含碘、氯消毒剂或臭氧处理,对鱼类受精卵进行消毒。二是对养殖器材等进行消毒。三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外源病原生物进入生产区。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的缺氧问题。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加工量或采用冷冻保鲜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增加免疫力的正规添加剂。

适当增氧


(2)科学合理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为碱性药物,不宜与含氯药物、含碘药物、硫酸铜和敌百虫同用,虾蟹、鳜鱼等养殖塘禁用敌百虫,大口黑鲈、乌鳢和大口鲶养殖塘慎用敌百虫。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禁使用禁药和三无产品。不使用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50号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以及农业部公告第2292号中停止使用的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药品。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品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3)加强重要种类疫病防控

鱼类,春季应关注水霉病、烂身烂鳃和白皮等细菌病,寄生类纤毛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措施。

烂身病、烂鳃病和白皮病等细菌病通常由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等细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烂症状,常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为避免疾病发生,可在苗种下塘前使用消毒类药品消毒。

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和小瓜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肉眼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病原体,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与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损失。

虾蟹类,春季应关注白斑综合征、虹彩病毒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病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会造成养殖虾蟹组织损伤,高氨氮和亚硝氮表示养殖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产生大量的条件致病病原,如弧菌等,要通过底层增氧、消毒、使用生石灰等措施修复养殖生态。加强养殖水体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有害藻类容易发生的养殖地区和模式,在池塘中适当投放滤食性等鱼类控制蓝藻等有毒藻类的发生。

预防温度变化导致养殖对虾和克氏原螯虾暴发白斑综合征,通过投喂维生素C等提高虾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鱼病防治


6.投入品及养殖成品运输

(1)做好苗种运输

我省渔业生产中苗种多来自省外供给,运输成为春季渔业生产的关键点之一,需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

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2)做好商品鱼运输

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层面行业协会,建立鱼类养殖企业与物流运输企业、消费市场的有机衔接机制,特别加强冷链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鱼能及时运输至消费终端。

器械消毒:水产品装车中使用的器具(鱼框、鱼网等)、包装材料(塑料筒袋、储运水槽等)、防水衣裤等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并采用相应浓度消毒剂流动冲洗或浸泡消毒后,再进行使用。

运输管理:根据品种不同设定合理运输温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疫情期间可能运输过程更为漫长,应每隔1-2小时检查鱼体状况一次,确保水体氧气、温度适宜,不添加麻醉剂。在运输途中需要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

(3)做好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的使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做好运输前的沟通工作,在疫情防控期,应事先向主管部门申领通行证。申领通行证时,要填报车辆和驾驶人相关信息,并经所在区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公安机关确认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发放。

饲料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马上盖好篷布,以遮挡烈日曝晒和防止天气突变。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司勤人员要戴口罩、勤洗手,必要时选用84消毒液对饲料和肥料的外包装、渔业机械、网具和车辆进行喷雾消毒,对特殊动保产品外包装选用75%酒精进行擦抹清洁消毒。

专用运输车


团队介绍:贵州大学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由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及相关学院的专家教师组成,旨在依托专业技术,为贵州省生态渔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服务,助力贵州省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分为4个小组:大水面渔业服务组、稻渔及名特养殖服务组、冷流水及设施渔业服务组和渔业病害防治服务组。


文字/图片: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生态渔业技术服务团队 姚俊杰 邵俭 温燕玲

作者:邵俭 温燕玲

刊发时间: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