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思政创新篇】大山作证,我的青春为您澎湃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13浏览次数:1270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目标之一就是“为民服务解难题”。

贵州大学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高度,在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助力脱贫攻坚中尽锐出战、连战连捷,在这片多彩的热土之上掀起了一股接地气的“学术风暴”“青春风暴”,破解农村产业发展谜题,酿造科研成果转换丰收果实。

初心在攻坚中闪耀。只有深入群众中去,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只有与群众心连心,才能汇聚永不竭尽的力量。

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汇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贵州大学以服务贵州为己任,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科技优势、智力优势、信息优势,大面积、大批次专家学者带领研究生、博士生把学术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挂在枝头上,为百姓致富插上科技翅膀,彰显科技力量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使命在奉献中崇高。贵州大学作为全省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高等学府,助力贵州脱贫攻坚,义不容辞。

在实现小康梦的奋斗征程中,贵州大学涌现出以“潘核桃”等先进典型,他们以知识和智慧,理论和实践攻坚克难,解决了一大批我省农村产业革命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难点问题,与其他领域的脱贫攻坚工作形成合力,助推农村产业迈上新台阶。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要怀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志向,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担当,与大地贴得更近、与人民走得更亲,最终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书写出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与大地更近 与人民更亲

“希望你们结合自身的专业,到广阔天地中去”;

“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体现在老百姓的脱贫攻坚收益中去”

……
去年12月12日,省领导在贵州大学作脱贫攻坚形势政策报告时,曾这样期许。

贵大这样干——

把思政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思政课堂搬进脱贫攻坚战场、搬进农村产业革命一线!

思政课堂就在“博士村长”计划里——

1000余名博士、研究生,91支实践队伍深入全省30多个贫困乡村,开展服务活动500余次,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脱贫攻坚战场实现个人价值。

思政课堂就在“博士村长”的行动里——

他们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帮助提高新技术运用能力;
他们发挥、专业领域优势,帮助破解农业生产中的难题;

他们设立乡村振兴学院,建立帮扶县乡“新时代‘三农’实践所”,举办“脱贫攻坚 科教助力”论坛,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服务贵州乡村人才振兴……

据统计,2016年到2019年期间,贵州大学共组建了446支实践团队,共计9300余名学生在假期奔赴全省各市州、贫困县、极贫县镇开展以科技支农帮扶、理论普及宣讲、法律援助、社会调研、生产劳动、爱心支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贵大有18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学院,有690余名在校博士研究生,同时还有万余名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才资源丰富。

“脱贫攻坚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贵州大学作为全省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高等学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表示。

“博士村长”项目依靠学校学科优势,聚焦贵州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起“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的扶贫工作模式。

他们在贫困地区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培训等工作,把管用的技术送到田间,教给农民,书写了当代大学生参与和助力脱贫攻坚的崭新篇章。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心怀梦想、建功立业,奋力实现新时代新作为。

大山作证,他们的青春为百姓的幸福、为贵州的未来、为乡村的振兴,奔涌澎湃!

不一样的思政课,让博士如此“着迷” 

“我们的思政课很有意思,每一堂课,内容都不一样!”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服务团团长、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娜这样说着,脸上带着兴致勃勃的笑容。

什么样的思政课,竟让博士如此“着迷”?

刘娜得意地抬高了下巴,说:“我们贵大的思政课很不一样!”

不一样在课堂。贵大的思政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室,脱贫攻坚战场,就是最大、最好的思政课堂——

2017年11月,贵大启动实施“博士村长”计划;2018年5月,“博士村长”团成立。

这一团体,以博士研究生为主,同时带领农、林、食品、艺术等各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以我省贫困村为主要扶贫对象,涉及乡村产业扶贫计划和精准教育扶贫计划,帮助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加快乡村振兴建设。

把思政课堂搬到贫困乡村,让博士到农村去、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到老百姓的脱贫攻坚收益中去,这些,是“博士村长”正在做的事情。
每一次下乡,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这让喜欢挑战的博士们极为兴奋,也让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爆棚”。

习水县土城苕丝糖已有百年历史,驰名省内外。习水县金桥食品有限公司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发了不少适合大众口味的特色产品。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让苕丝糖走出土城、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今年6月底,刘娜和贵大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研究生赵驰等一行来到金桥公司调研,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问题。

刘娜他们分析,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健康饮食,不少人对带有“糖”字的食品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排斥,尤其是老年人。而对营养价值高、能够极大地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延缓智力衰退和机体衰老的红薯,大多数人都怀有好感。

因此,他们向厂方建议,将苕丝糖的名称换为市场接受度和好感度更高的红薯沙琪玛。

一个小点子,却给一个企业带来发展商机,更让当地人有了更多就业的机会,无数双“星星眼”看过来,把刘娜一行的心“照得”亮堂堂、暖烘烘的。

“光在课堂上听到‘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这样的话,与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完全是两码事,那种激荡内心的感觉,无法用言语表述!”刘娜说。

而这种“无法用言语表述”的感觉,给予刘娜他们的,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奉献青春的无穷动力。

不一样的思政课,让知识变成果实 

凤冈县进化镇,是贵州重要烟草种植基地,烟草种植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贵大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申修贤的“思政课堂”就在这里。
这阵子,他的任务是观察一种名叫“食蚜瘿蚊”的小虫子。在烟地里,他从早到晚观察着小虫的生长、释放、化蛹、变化和繁殖,孜孜不倦,几乎到了不眠不休的地步。

“别小看这家伙!它可是烟蚜的捕食性天敌,其幼虫就能捕食80多种蚜虫!”一说起自己的“宝贝”虫子,申修贤立即化身推销达人,“食蚜瘿蚊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适宜大规模繁殖,用它防治烟蚜成本很低的!”

去年,贵州成立防治烟草害虫技术推广工作小组,贵大积极响应,开展“博士村长”计划,申修贤所在的烟草学院杨茂发院长团队就是“博士村长”计划中的一支。

他们培育烟草虫害天敌食蚜瘿蚊,以虫吃虫,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友好,促进烟叶产业发展。2018年在遵义市主要的4个烟区推广释放1万多亩烟地,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申修贤的“养虫”生活,由此开启。

每年的4月中下旬开始移栽烤烟,到8月底采收完毕,从移栽到采收的整个阶段都有烟蚜虫害,这几个月也是申修贤最忙的时候,几乎离不开实验基地,一呆就是好几个月。

日日夜夜地守候,一次次地否定与怀疑,又一次次地重塑和坚信……

烟农不相信自己,就拿出数据和效果说话。

申修贤用铁一般的事实让烟农们心服口服。

“基层是一个大课堂,农民是好老师,让贵大青年学子去基层深化学习,可以加深对基层社会生活的认识,实现自我价值的全面提升,又能将所学所思带回学校。”回想这一年来在进化镇的“思政实践课”,申修贤感触很深。

这样的“思政实践课”,带给申修贤他们的,还有“知识变成果实”的激动和快乐——

针对贵州稻田综合产值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贵大植物保护学科团队探索出适合贵州山地的稻蛙复合种养产业模式,制定技术规范,使稻米品质显著提升,价格高于当地平均市场价2倍以上,稻蛙两项产值合计达每亩1万元,并在天柱、黎平、三穗、思南、石阡、播州、湄潭等20余个县区示范推广;

精品水果团队指导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开展蓝莓和中草药种植,为贞丰县农产品设计包装、打造品牌,为黔西县民主村带去科学养殖知识和技术,帮助解决普定县扶贫茶园虫害、为茶农减少损失约60万元;

与长顺、盘州、罗甸等地企业签订校企村合作框架协议和乡村人才培训合作协议,“点对点”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着力培养一大批“爱‘三农’、有技术、会经营、留得往”的乡土人才;

与农户“攀亲戚”“结对子”,用当地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可复述的语言开展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党的各项好政策,增强内生动力,聚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这样的“思政实践课”,怎能不叫人震撼!

不一样的思政课,让乡亲笑脸盈盈 

今年暑假,贵大“博士村长”研究生宣讲团来到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平寨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宣讲团走访了全村200多户农户,写下了一叠厚厚的民情记录;与村干召开座谈会,了解村子脱贫攻坚的现状;通过主题宣讲、文艺表演以及政策问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生动直观地把国家扶贫政策、教育助学、农村医疗保障等知识讲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

宣讲团还与平寨村协商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为该村种植经济作物“海花草”提供种植和加工技术帮扶指导,并依托云顶草原风景区优势,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村民增产增收。

管理学院黔研队跟随王茂春教授和刘遗志副教授,赴荔波开展“微媒体+电商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扶持荔波蜜柚产业发展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并扎根荔波蜜柚生产基地深入调研,致力蜜柚推广宣传;

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黔食三队前往龙里县谷脚镇谷冰村开展实践活动时,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问题,向谷冰村全体村民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政策宣讲及“辣椒种植加工以及病虫害的预防”宣讲会;

结合“一院一品”帮扶行动计划活动要求,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全体研究生赴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开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专题调研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旅游管理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同时整合者相镇旅游与文化资源,助力脱贫攻坚;茶学院“硕博服务团”长期为贞丰县长田镇提供技术指导;美术学院研究生着力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民俗结合起来,与当地地域文化融合起来,用心用力用情绘制出近500余平方的特色墙绘,妆点美丽人文乡村……

2019年的暑期,一个个“博士村长”计划项目次第展开,青年学子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多彩贵州的大地上。

“博士村长”计划不仅让青年学子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群众破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更让他们深入基层和实践,增长本领和见识,成为了村情的“知情人”、农民的“贴心人”、群众的“热心人”——

“积极为农村产业群策群力,精准帮扶提升地方企业发展能力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深入乡村的调研实践,让我们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到认证,提升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当代青年应善于实践,只有用学习到的知识真正为脱贫攻坚和民族崛起献上绵薄之力,才能无愧于当下的岁月”;

“发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农科学子的梦想之火,正在散发着最耀眼的光芒”……

当他们所做的一切让乡亲笑容满面的时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馈。

不一样的思政课,魅力正在于此。

作者 王雨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