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主题教育篇】父老乡亲,我的智慧为您盛放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13浏览次数:904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大潮,积极投身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殷殷寄语,贵大,不曾相忘!

以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植物保护为引领,围绕我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专家+产业”模式,贵州大学整合全校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组建12个服务专班,制定产业发展的推进方案,打造“产学研”联盟,对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攻关,把最成熟、最尖端的技术用在“刀刃”上,将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助力脱贫攻坚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绩斐然。

“积极响应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秋决战’,贵大依托人才优势,让专家们真正把学术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挂在枝头上!”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的话语里,壮志豪情奔涌而出。

贵大,有这份底气!

2017年至今,贵大400多名教授、专家在全省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8.7万余人次,辐射带动20万余农户脱贫致富,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71亿元,辐射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

在业界享誉盛名的他们,撸起袖子、挽起裤腿,走进田间地头,书写了一个个脱贫增收的幸福传奇——

食用菌产业服务团队建立的8个大宗食用菌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年度总产值2.1亿元,带动贫困户320户,户均增收5000元;

中药材产业服务团队不遗余力地为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18年,带动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

在精品水果产业团队特色樱桃小分队的帮助下,2019年,毕节玛瑙红樱桃产业总收入约20亿元,连片地区带动3万多人就业,人均收入较去年增加3500元以上;

生态畜牧产业服务团队生猪小分队引进上百家公司,三年来带动养猪合作社11个,养殖户6800多户,户均增收3—8万元;

……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专家们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尽情盛放,只为了父老乡亲能住上新屋、过上幸福新生活、拥有可期、可盼的美好未来。

这,就是他们的答卷,也是他们的初心,铭刻于心,不离不弃。

2018年12月12日,省委主要领导在贵州大学作报告时,寄语广大师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大潮,积极投身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一年过去了,贵大漂亮作答,这答卷里有激情和自豪,有着汗水和坚持,更有着“一切为了人民”的美好情怀!

这情怀,就是打赢这一场脱贫攻坚战,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这情怀,就是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这情怀,具体到贵大每一个教职员工,就是这样一句呼唤——父老乡亲,我的智慧为您盛放;

这情怀,具体到贵大在读硕博生,就是这样一种誓言——大山作证,我的青春为您澎湃!

“专家+产业”,增收“锦囊计”咱奉献 

贵大有个“潘核桃”,赫章农民都知道他。

这个“潘核桃”就是贵大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

为选育优良核桃品种,潘学军用两年时间走遍了贵州88个县市;为让核桃生根发芽,潘学军用十年的时间浇灌赫章核桃产业。

13年间,赫章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至163万亩,坚果年产值从3亿元增至15亿元,核桃加工产值从0.45亿元增至5亿元,种植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

潘学军培养的262名科技特派员和1.4万余人次科技人员及果农,在贵州书写一个个脱贫致富故事。

“以‘专家+产业’模式为核心,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来提高产业‘含金量’,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李建军说,助农增收、促农幸福,这就是贵大专家教授们的初心。

为此,贵大专门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服务农村产业革命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宋宝安担任组长,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校领导专门抓、各牵头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制定《贵州大学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实施方案》《贵州大学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方案》《贵州大学关于全面统筹推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贵州大学2019年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方案》《贵州大学“一院一品”行动方案》《贵州大学“大地论文工程”实施方案》等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

将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加大权重指标,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问责监督机制……
由学校领导牵头任专班班长的12个农村产业革命服务团队,把他们的初心放在这里——
看吧,生态畜牧产业服务团队建立“三农”服务站30个,累计培训农民、农村技术骨干39967人次,推进相关养猪企业创造产值合计64.05亿元;

看吧,石斛产业服务团队系统调研了全省23个铁皮石斛重点生产区县的37家经营主体,为主管部门决策部署、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看吧,“人民小酒”扶贫团队,为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岩博酒业提供技术服务,“人民小酒”年销售额超3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6万元增加至2.26万元;

看吧,陈卓教授团队,针对贵州稻田产业碎片化和产量低等问题,在7市、31县推广应用稻田生态工程建设和稻蛙复合种养技术,累计面积6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03亿元……

他们奉献的增收“锦囊计”,为贵州农民送去了幸福送去了希望。

在贵州首批100个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中,贵州大学占据49个,贡献率居贵州高校第一。

院士领衔,绿色“点金术”咱玩转 

自2012年以来,贵州茶叶连续8年抽检合格率100%!
为啥这么牛?

因为贵州有坚持——

坚持做生态茶、干净茶,严守茶叶质量安全,严格参照欧盟及日本标准,在国家茶园54种禁用农药的基础上,将贵州茶园禁用农药提高到了120种,在中国率先禁用水溶性农药及草甘膦。

凭啥这么干?

因为贵州有支撑——

最大的支撑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带头人宋宝安领衔的贵大绿色产业扶贫院士团队。

茶产业是贵州重点发展的“五张名片”之一,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质量安全,关系着贵州茶产业以及23个重点产茶县和千千万万茶农的命运。

所幸,有宋宝安和贵大绿色产业扶贫院士团队。

他们系统研究了贵州茶区病虫草害的发生、流行和成灾机制,构建茶园生态系统,研究集成农艺防控、生态调控的系列措施与技术构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的绿色防治技术。

他们在贵州省23个重点产茶县建立示范基地,借助“高校-龙头茶企-公司基地-茶区”模式,将研究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经多点大面积试验示范、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们还为贵州茶产业龙头企业贵茶公司的全省出口茶叶基地提供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对贵茶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保障贵茶公司茶产品质量安全,为贵茶产品出口欧盟等发达国家提供了安全保障。

目前,绿色防控技术覆盖了全省23个重点产茶县,其中就有16个贫困县47个贫困乡260个贫困村,30878个贫困户,先后带动了10多万茶农脱贫增收,共推广示范区154万亩,辐射带动累计面积2510万亩,累计新增产值37.65亿元。

这一切推动了贵州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茶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51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394亿元!

受益的,不止茶产业。

2016年,围绕宋宝安提出的“绿色稻+”健康种养理念,贵大“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团队在遵义市播州区开展现代山地农业的试验、示范、集成转化,助推脱贫攻坚。

团队主要成员、贵大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林红教授,在示范园采用田埂香根草诱控害虫二化螟,并种植芝麻、格桑花、万寿菊为害虫的天敌提供蜜源,建立了赤眼蜂、小花蝽、捕食螨等天敌繁育工厂,对天敌进行产业化生产,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极大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在示范基地带动下,2017年起,播州区集中发展优质稻10000余亩,农户增收750万元,贫困户也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宋宝安及其团队的初心,就是如此。
校农结合,食堂“扶贫经”咱有招

蒜泥白菜、白菜鸡蛋粉丝煲、莲花白烩小豆、糖醋莲花白、白萝卜龙骨汤、白萝卜烧鸡、蜜汁南瓜、南瓜汤……

最近,贵大学生每天都能吃到食堂师傅换着花样做出的“三白一黄”。

“三白一黄”是啥呀?

“三白一黄”其实是指毕节市大量生产的白菜、莲花白、白萝卜、老南瓜等时令蔬菜。

“我们在食堂里吃到的,可都是‘扶贫菜’!”在贵大食堂门口,一位前来就餐的同学指着门头上大大的“校农结合”四个字,对笔者说道。

这四个字,将贵大的饭桌紧密结合起来,使贫困户“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菜盘子”——

2017年1月,贵大积极响应“贫困户农产品进食堂”的要求,开启了“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新模式。

两年多来,贵大充分利用食堂“量大、品种多、持续、稳定”的需求优势,推动以“校农结合”为突破口的创新产销对接机制,不断总结校农结合工作经验,在采购数量上做加法,在采购模式实施2+N(该校定点扶贫点平塘县大塘镇、贞丰县+其他贫困地区),努力打造贵大“校农结合”2.0升级版。

为确保“校农结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该校通过“123”工作法即1个目标(校农满意),2个渠道(食堂+超市),3个保障(成立专班,健全机制;扶贫扶智,技术服务;定产定销,精准到户),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成立校农结合”专班。实施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校领导靠前抓,后勤管理部门具体抓的三级联动工作模式。

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后勤管理部门建立了“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长效精准扶贫工作模式,构建了便捷、畅通、高效、稳定的产销常态化合作机制,既破解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又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安全新鲜食材,真正做到了农户“生产”、政府“统筹”,师生“品评”扶贫精准模式。

针对4万多全日制学生(不含两个独立学院)8个食堂,农产品需求量极大的实际,贵大坚持按照“能从贫困户采购的农产品,绝不从市场采购”的原则,向贫困地区倾斜。

按照“农户增收、师生受益”的原则,通过“需求引领生产,项目带动产业”的方法,打破了“农产品只用于学生食堂的单一模式”,率先在我省高校开设校农结合超市,探索建立惠民惠师,帮扶不断线的常态化扶贫机制。

这样一来,使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副产品进入校园,使更多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了教师家庭餐桌。

餐桌上,也有贵大人的初心。

作者 张凌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