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贵州大学打好“三套组合拳” 奋力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15浏览次数:821

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充分发挥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贵州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贵州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对“精准脱贫”的有关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工作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学校的政治责任,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做好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引领,整合全校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坚定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聚焦贵州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聚力打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做好“博士村长”计划,以让政府满意、让企业满意、让农户满意“三满意”原则为立足点,积极全面融入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扎实有效推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探索出具有贵大特色的“三套组合拳”扶贫模式。

2017年以来,贵州大学共选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 172名科技特派员、22名科技副职及23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贵州省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在贵州首批100个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中贵州大学就占49个,贵州大学无论是在科技扶贫,还是教育扶贫、校农结合扶贫等方面的贡献率都是居贵州高校第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及12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专班在全省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5万余人次,辐射带动25万余农户脱贫致富,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71亿元,辐射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

——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团队科技扶贫。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被确定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孙尧副部长、翁铁慧副部长、郑富芝副部长及相关司局领导亲自到校指导工作。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积极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促进扶贫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大力开展绿色产业扶贫。学科汇聚了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队伍、乡村振兴专家和决策咨询队伍,将人才链和知识链转化扶贫产业链,通过实用技术转化、集成示范、技术培训和定点帮扶等方式,为贵州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校长宋宝安院士牵头的院士团队绿色产业扶贫,18个科技特派员团队,系统研究贵州茶区病虫草害的发生、流行和成灾机制,构建茶园生态系统,研究集成农艺防控、生态调控的系列措施与技术构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的绿色防治技术,在贵州省23个重点产茶县建立示范基地,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工作,通过组建高校-龙头茶企-公司基地-茶区的模式,将研究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指导了重点产茶县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工作。先后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15000余人次,田间技术指导93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7100余份,累计示范推广2470万亩,新增产值31.95亿元,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增收,为生态和干净的贵州茶提供技术人才支撑。金林红教授牵头的茶产业团队,目前已完成了全省43个县古茶树种质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且绿色防控技术覆盖了全省22个重点产茶县,其中就有16个贫困县,47个贫困乡,260个贫困村,30878个贫困户,先后带动了10多万茶农脱贫增收,共推广示范区154万亩,辐射带动累计面积2510万亩,累计新增产值37.65亿元。陈卓教授牵头的稻田养蛙生态工程建设团队,将稻田生态工程建设和稻蛙复合种养技术引入到贵州水稻种植基地,在播州区、石阡县、天柱县、思南县、三穗县、安顺市、黎平县进行示范与应用推广。稻田综合产值达17388元/亩,成为贵州省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的主推技术。该技术在贵州省7市、31县推广应用,累计面积6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03亿元。王德炉教授牵头的蓝莓种植团队,通过选育蓝莓优良品种和研究丰产栽培技术,推动我省蓝莓发展,蓝莓种植已覆盖9个地州市、76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0万亩,从业企业超过80家,投产面积近6万亩,年产量已超过3万吨,直接产值15亿元,累计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

——核桃产业扶贫。学校核桃专家潘学军教授技术团队十多年来一直为赫章县核桃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选育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4个,研发核桃产业化专利技术5项,培养科技特派员286人,帮扶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4万亩增加至2018年的166万亩,产值由2006年的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5亿元,使赫章成为全国核桃第一大县、国家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以赫章核桃产业基地为中心,学校核桃技术团队又把优良核桃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到息烽、清镇、晴隆、余庆、安龙、兴仁、兴义、纳雍、盘州等县(市),推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猕猴桃产业扶贫。学校猕猴桃专家龙友华教授技术团队,从2004年开始一直在修文县各乡镇开展猕猴桃种植技术试验及推广,开展技术培训10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及农民10000多人次,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产值达10.7亿元。2015年后,学校猕猴桃技术团队转战息烽、大方、六盘水等地区推广猕猴桃种植技术,在息烽县石硐镇特别困难村构建了“政府+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建立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4000多亩,带动农户发展猕猴桃近万亩,涉及农户344户,共计1500多人。与贵州中康农业科技公司合作,为全镇752户低收入户代建代管猕猴桃基地1022亩,2018年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同时,还在大方县理化乡、关岭县永宁镇、水城县鸡场镇等地建立产业扶贫示范点,带动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促进贵州猕猴桃产业扶贫。

——刺梨产业扶贫。学校刺梨技术团队共选育刺梨品种4个,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4个刺梨品种,其中“贵农5号”被贵州省确定为刺梨产业开发的重点推广品种,并被其他多个省(市、自治区)引种种植。贵州大学刺梨专家安华明教授技术团队全方位服务于我省刺梨资源优选与品种选育、高效种植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果实及产品品质优化等产业化过程,作为技术支撑积极协助全省刺梨种植基地建设、果实品质提升、标准建设和企业产品开发等。目前,我省刺梨种植面积已超过150万亩,从事加工的企业已超过40余家,总产值超过23亿余元,带动贫困户4万余户、共计10余万人脱贫增收。

——“人民小酒”扶贫。学校酿酒专家黄永光教授技术团队,从研发到试生产、再到扩大再生产,全程为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岩博酒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领衔首创的全国清酱香型白酒“人民小酒”,不但增加了中国传统白酒香型系列,还为行业、产业及其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2017年产品实现销售收入9600万元,2018年1月22日、23日在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订单突破了5.6亿元。党的十九大会议期间,“人民小酒”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

贵州大学紧紧围绕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通过人才培养、资助育人、招生就业、继续教育、“博士村长计划”扶贫等实施教育扶贫。

——人才培养。贵州大学有涉农博士学位点植物保护、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学术型硕士点有作物学、林学、草学等12个,专业型硕士点有农业、林业、兽医等4个,涉农本科专业有19个;近三年来,招生涉农的博士生113名,硕士生1467名,本科生3283名;授予博士学位25名,授予硕士学位902名,授予学士学位3067名;贵州大学博士、硕士发表涉农SCI论文295篇,申请专利31件;贵州大学学生积极服务于我省三大战略行动,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产业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资助育人。2018年以来,学校发放家庭经济因难学生的国家奖助学金、精准扶贫资助金、社会资助金共计约3.81亿元,涉惠6031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贫困在校学生占86%,学校还采取了有关措施:一是购买商业保险和发放补贴,从2016年开始,给每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按照60元/年/人的标准发放补贴,让其购买医疗商业保险,购买金额共计29.778万元,涉惠4963名学生;根据返家路程的公里数,发放路费补贴,发放路费金额80.61万元,涉惠6794名学生。二是提高额度和社会资助,通过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门诊医疗费限额和住院费,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病产生的经济负担;社会资助项目23项,资助金额455.37万元,涉惠1219名学生;三是减免学费住宿费和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分别对598名学生实施了学费减免、1673名学生住宿费减免,减免金额179.965万元;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1796.46万元,涉惠907名学生。四是勤工助学,通过勤工助学获得资助383.5万元,涉惠2037学生。

——招生就业。贵州大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招生倾斜力度,2017年以来录取农村户籍考生19381人,录取省内66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5个集中连片规划“天窗县”考生19101人,同时面向贫困地区的56所中学开展招生宣传服务,惠及考生及家长约40000人次。

——继续教育。近年来,学校继续教育着力教育培训扶贫,打造“三农”人才培养高地,突出实效性、强化资源整合。近年以来,培养农村籍本专科毕业生10,333人;培训乡村人才包括乡村党政干部、乡村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职业农民等约27,000人次。2018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筹措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乡村人才培养帮扶计划,免费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职业农民、电商、骨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资助农村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共计1000余名。突出合力性、强化协调联动。整合校友资源对乡村贫困学生进行学习资助,惠及1000余在校中小学生。

——“博士村长计划”实践扶贫。自贵州大学2017年启动实施“博士村长”计划以来,组建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的“博士村长”实践队,通过“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的扶贫模式,建立帮扶县乡“新时代‘三农’实践所”,举办“脱贫攻坚科教助力”论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培训等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前,共组织 91支实践队伍深入30个贫困乡村开展服务活动 500 余次,参与计划的“博士村长”达到 1000 余人,同时组建了 446 支本科生实践团队,共计 9300余名学生在假期奔赴贵州各市州、贫困县、极贫县镇开展以科技支农帮扶、理论普及宣讲、法律援助、社会调研、生产劳动、爱心支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脱盲再教育实践活动,贵大学子积极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在深入推进校农结合过程中,积极探索校农结合新机制、新模式,将食堂采购优先与贫困地区贫困户对接,使贫困户“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菜盘子”,开设贵州省内高校首家“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销点”,努力打造贵州大学“校农结合”2.0升级版,总结出了校农结合“123”工作法(1个目标:校农满意;2个渠道:食堂+超市;3个保障:成立专班,健全机制;扶贫扶智,技术服务;定产定销,精准到户)。一是实行“订单式”采购。与省委组织部指定学校对口帮扶贞丰县的八个深度贫困村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采取“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的长效帮扶模式。二是依托政府服务平台采购。通过政府搭建的贫困户农产品交易平台,采取“高校+交易平台(涉农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实现对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农产品采购。三是建立贫困户农产品直销点。学校率先创建了“校农结合农产品直销点”,销售贫困农户的蔬菜、稻米、肉蛋奶制品等农产品,贫困区所种植的季节性水果风行校园,引起了师生的“抢购潮”。

目前,贵州大学已与我省贞丰县、丹寨县、台江县、榕江县、长顺县、平塘县、黎平县、镇宁县、金沙县等地极贫乡(镇)贫困农户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实现了5万余名师生的“菜篮子”与全省贫困农户的“菜园子”有效对接,校农结合的“贵大路径”正逐步成形。截止2019年9月底,学校食堂农产品采购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农户2200余户,惠及贫困人口6200余人,扶贫采购总金额3100万元,覆盖了7个地州市21个县 42个乡村(包括14个极贫县和20个极贫乡镇)。

从现在到 2020 年,只剩下不到3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脱贫攻坚真正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国家脱贫攻坚的成效和力度看贵州。下一步,贵州大学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脱贫”的有关要求以及教育部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科技导向、市场导向和责任导向,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尽锐出战,真帮实帮,保持攻坚态势,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整合全校资源聚力,打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坚决把脱贫攻坚任务实施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作出应有贡献,谱写贵州大学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新篇章,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