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我一直在凝视数据背后的自己!访第十届“中国青年创业奖·脱贫攻坚特别奖”获得者胡耀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01浏览次数:599


人物名片:

胡耀:1983年生,贵州大学现代制造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贵阳市青联委员。工作至今承担并参与国家、省市重点项目以及信息化领域项目20余项。2015年4月联合创立贵州人和致远数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本着“人和方可致远,数据唤醒希望”的信念,走上了数据扶贫的道路。2019年10月荣获“中国青年创业奖·脱贫攻坚特别奖”。

“数据是什么?”

对五年前的软件工程师胡耀来说,数据是1和0;对现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胡耀来说,数据是个“变形金刚”,通过一组组数据能够挖掘出农村贫困地区中巨大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从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胡耀便与数据结缘。在贵州大学读完硕士之后,顺利留校任教,教C语言、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数据在他眼中仍然是1和0的区别。

“研究生期间我一直在企业兼职做软件开发,对比科研,我更喜欢做一些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项目。”胡耀说。

与其他软件开发者不同的是,胡耀先做好软件产品再谈费用,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有价值的产品一定会有用户欣赏它的价值,会愿意为它买单。”

这也成为了胡耀创业的初衷和坚持的企业价值观。

2015年免费为贵阳市人社部门提供一个社保卡信息采集平台是胡耀创业后的第一个项目,由此开始了他的“数据扶贫”之路。据胡耀回忆,当时公司专门开发了一套“移动照相馆”系统,为农村民居在家门口照相,同时还雇了近千人进行服务。

在服务居民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农村居民有大量的需求,就业和培训信息难找、工伤认定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劳务纠纷难以解决……

为此,胡耀团队开发了一个建筑工人实名制系统。谈到此系统,他掩饰不住的激动,立刻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起来,“这个系统已经在全省2389个项目上使用,工人只要上班刷脸认证之后,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工作岗位、记录工作时间、查询保险信息、统计工资收入等,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劳务纠纷,保障了农民工权益,政府也能通过这些数据准确判定农民工家庭是否脱贫。”

通过数据采集调研和分析,胡耀尽可能找到扶贫、人社、民政、卫计、移民、综治的同质基础数据,不断实现采集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共享。2016年,胡耀通过AI算法精准找到并招募300个留守人员参加了贵州省的护理工人培训,对培训人员推荐工作,帮助他们脱贫。

据胡耀介绍,有一户家庭,夫妻俩都接近五十岁却一直没有工作,妻子先来参加护理培训,之后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做护工一个月有六千元左右收入,于是她便督促丈夫赶紧参加培训。现在两夫妻一个月有一万多收入,早已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改变传统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胡耀和团队利用基于场景化数据采集方式获取农村居民的精准数据,包括个人、家庭、教育、培训、技能及历史就业信息等,通过AI技术精准分析,做到了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地推荐就业岗位。短短运营三年时间,推荐就业岗位近12万余次。

在获取精准数据的同时,胡耀还不断挖掘贵州大山深处的石斛、枫斗、野生桃胶、虫茶等宝藏,将其重新包装,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贵州大山的馈赠。

除了对现有的农产品进行采购外,胡耀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积极组织农村群众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2018年4月组织安顺市西秀区屯堡的妇女参与当地政府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的培训,并于中秋节收购她们生产的蜡染布用来包装月饼,帮助她们脱贫。

“数据躺在那里不加以应用,不为百姓服务是毫无意义的。”这便是胡耀“数据精准扶贫”的自信所在,

通过数据分析不断帮助农村居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现已面对面服务2000多万人次。

胡耀认为,自身的发展已经与农村绑定在了一起,数据帮助农村取得发展、让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数据和企业才真正地有价值、有意义。

走遍贵州的万水千山,胡耀坚持用最辛苦却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农村百姓,利用最精准的数据不断优化对百姓的帮助方式,同时实现自己对数据理论的深化。

对话胡耀

记者:如何理解“数据”?

胡耀:数据实际上是由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人的载体,深入研究下去,数据就像“变形金刚”一般,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武器,既能帮助人也能毁灭人。

记者:为什么一直宣传“让数据充满温度”?

胡耀:数据放在数据库中是冰冷的、毫无意义的,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只有通过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有意义。有时候一个有效数据可以帮助一个家庭脱贫,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公司通过利用这些数据不断服务农村百姓,让数据产生价值,传递了更多的温度。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做农村数据?

胡耀: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帮助农村发展致富同步小康,带领同事们一起实现返乡就业和“回家·陪伴”的梦想。经过研究分析,我们抓准农村服务痛点,不断延伸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利用数据服务农村百姓的实际需求,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记者:创业五年,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会?

胡耀:走得越远,责任心就越强。接触农村工作越多越深,使命和责任就越重。通过数据,我们服务政府、企业和个人,将来还要帮助更多的农村百姓脱贫致富,让他们活的更有尊严,让自己也活的更有意义。

记者:掌握这么多数据,有过担心吗?

胡耀:数据是公司的生命线,数据安全问题是一个沉重的担子,所以我们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和政府平台合作,维护好数据安全。

记者:展望未来数据的发展?

胡耀:数据的发展方向是由大数据走向人工智能,但无论怎样发展,我坚信数据的背后一定离不开关怀、服务和人道主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许邵庭  见习记者 盛道利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