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贵州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八十载克俭出成果 一生不懈怠育桃李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30浏览次数:382


壮丽70年•奋进新贵州


——红土地上的“心”未来

乐府诗云:克勤克俭、无怠无荒。人如其名,在著名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贵州首位工程院院士马克俭的身上,这样的精神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黔中大地上,这位经历了颠沛流离、世纪变化,却依旧在教育领域连续奋战60余载,坚守在建筑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第一线的人生导师,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克勤克俭的至真至理。


马克俭接受记者采访

“我最近又在搞一个230多米跨度,560多米长度,那栋房子就是这个顶盖就十几万平。”走进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早已坐到了他宽大的办公桌边,桌上堆满了各种手稿、工程图和计算资料,甚至连书柜上也贴满了各种设计图纸。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马院士仍然笑声爽朗、精神矍铄。他说,目前正在带领团队做很具挑战性的建筑设计。挑战困难对于这位八旬老人来说,一如他的名字一般:“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马克俭接受记者采访

1933年,马克俭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新墙河北岸一个叫马店的小山村。少年时期因战乱原因来到了贵州,在贵阳一中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中学时光。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1958年,湖南大学毕业的马克俭因成绩优异早已被长沙设计院“内定”,却因年少时在贵州的三年情感改变了人生轨迹。

马克俭大学毕业那一年,正是支援贵州三线建设的时候。填毕业分配志愿,湖南长沙那边很不了解贵州,认为是蛮荒之地,没有人来。曾经到过贵州的马克俭就带头报名,一下有十几个同学都签了字。马克俭就这样回到了贵阳,分配到当时的贵州工学院任教,从此在贵州扎下了根。

马克俭接受记者采访

那时候,地处西南的省会城市贵阳百废待兴,而刚到贵阳的马克俭竟然是坐着马车逛完了大十字的所有街道。他说那个时候贵阳市街上还不是水泥路,是石板路。大十字到邮电大楼就是零零碎碎的矮房子,最好的房子就是大十字的百货大楼。他坐在马车上,踢踏踢踏的,慢慢悠悠游完贵阳城区。

在时代洪流中,贵州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并没有给年轻的马克俭一个下马威。让马克俭初露头角的第一件作品就诞生在贵州工学院教工食堂。马克俭说,他根据薄壳原理,把设计图纸做好。但是因为当时的砖是条形砖,他设计的楼盖需要使用的是正方形的砖。因此,马克俭就请了一些泥工师傅做模板,和其他老师一起烧了方形砖,把食堂盖起来。而这个食堂也算是他在空间结构领域的“开山之作”。


马克俭在空间结构领域的“开山之作”


改革开放之后,已经40多岁的马克俭不仅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也开始了他在空间结构领域的深度研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建筑以钢网架为主,建造成本很高。经过无数次研究试验,马克俭研制开发了“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等新型结构,并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不过,在建造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意见:危不危险,这个房子这么大跨度?马克俭顶住了各方压力,把新型结构用在了实践中。而实践证明,这个结构不仅安全可靠,而且造价比传统的要低20%左右。“最最关键的是这种结构不是把国外的照搬过来,这是我们自主创新的。”马克俭说。

从那以后,马克俭的研究逐步成为国内空间结构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主流: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创新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近2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造成本2亿元以上。

在业界,马克俭声名远播。然而,让马克俭真正被贵州人民所熟知是源于一座人行天桥。


曾经的贵阳市大十字环形天桥

过去,在贵阳市大十字中心区域,矗立着一个环形天桥,形似飞碟。是老贵阳人对旧时光的深刻印记,也见证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变迁,而这个建筑设计就是出自马克俭之手。马克俭说,当时要修这个天桥,按照原方案,必须把路断掉,老百姓反映很大。按照他们设计的新方案,晚上把钢网架运到现场以后,就用吊车把它吊上去,白天还是可以通车。而大十字这个环形钢结构建造方式当时在全国是第一个。

之后,马克俭设计的贵阳凯宾斯基大酒店荣登当时贵州第一高楼,贵州省博物馆、贵阳世贸广场等地标性建筑都镌刻上了他的名字。

厚积薄发,2003年,马克俭向更高领域发起冲刺,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遗憾以一票之差落选。但是他一点也不气馁,相继发明“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2005年,马克俭再次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这次阻拦他的却是别人的一句话。马老说,当时他去省科技厅开证明,要申报院士。但是厅里一个管人事的工作人员跟他说:贵州省报什么院士嘛,贵州省这么落后。听了这话,马克俭不干了,和这个工作人员吵了起来。马克俭说:“你怎么这么看待呢,贵州怎么落后了?我看不是贵州落后,而是你自甘堕落。”

不因错失而气馁,却因志气而生气。2007年,马克俭通过6名院士提名,全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贵州省本土院士零的突破。

马克俭获得荣誉中的一部分

身处建筑领域最前沿,马克俭收到各个单位抛来的“橄榄枝”数不胜数,离开,意味着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科研经费、更高的生活待遇。然而,他忘不了这片在战乱时期给予自己安宁生活的土地,舍不得自己奉献了几十年的教育事业和栽培的花田桃李。


马克俭的“开山之作“如今依旧矗立在贵州理工学院里

“就是我们的榜样吧,58年建成到现在已经很久了。”午饭时间,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博士陈靖和讲师魏艳辉步行到贵州理工学院食堂,指着食堂旁的一栋建筑说,这就是当年马克俭在贵州工学院烧砖砌土,在空间结构领域的“开山之作”。魏艳辉说,当时那个年代,马老师的这个设计也是一种大胆创新,这也是他们从马老师身上学到的积极开拓的一个精神,争取以后能设计出更多这种创新性结构作品出来。


马克俭设计的食堂已经和贵州工学院旧址一起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60余载时光更迭,过去一栋栋小矮楼如今都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森林中,早已没有了马克俭初来时坐着马车周游大十字的新奇感受。而马克俭参与设计的无数建筑也经历时代洗礼,早已换了旧容颜,唯一不变的是他留下的无数研究和不断创新的专研精神。


马克俭的案头永远摆放着铅笔、三角板、丁字尺等制图工具

俯身案头,用铅笔、三角板、丁字尺在制图板上绘制图纸……马送审克俭说,空间有限、创新无限,多年深耕于教坛,就是想把他的理论研究延续下去。他说:“教育理论实践结合,能够把这些新的技术传播下去。除了研究生、学生以外,还有很多年轻的同事、年轻的教师,他们把这些发扬光大、推广,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 刘燕

刊发时间:201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