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华诞之际,贵州用38集红色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向祖国和人民献上祝福。此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几天来,引发收视狂潮,也引起了贵州高校专家学者们的热议。近日,本网记者对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传兵进行了专访。
记者:李教授,8月26日晚播出了四部礼赞70华诞的剧,央视一套的《伟大的转折》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名,拿下首播冠军,表现不俗。您认为这部剧对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哪些启迪作用?
李传兵:《伟大的转折》是一部宏篇巨作,以红军长征为背景,深刻展示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南渡乌江、北渡金沙等历史场面,同时,既有会议召开的详实过程,也有战斗部队的奋战情节。
此剧用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在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取得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转折,弘扬了革命传统精神和长征精神,进行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遵义会议,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先锋和榜样。
对于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来说,这部剧重温长征的峥嵘岁月,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激励着青年一代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记者:是的,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也正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剧组以力求真实、踏实严谨的态度,打磨出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品。
李传兵:总制片人、编剧欧阳黔森在谈及创作过程时说,红军长征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不用编。在贵州,红军的故事无处不在。要讲好红军战士的故事,就得在老区跟老百姓去深入生活,去体验。
好的剧作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筹备之初,主要演员就提前集结,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实地考察,摄制组分四路在遵义市、黔南州都匀市等同步取景,坚持实景拍摄,只为呈现最真实的历史。
为了高度还原历史,剧组在寒冬的恶劣天气下,用肩扛、手提的方式,把摄影器材、枪炮道具运上山、运下山,每个演员都要穿草鞋、破烂衣服,这些细节往往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记者:确实很感人。1934年12月至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处境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在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期间,足迹遍布遵义、黎平、瓮安、赤水等68个县市区,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李传兵:是的。通过召开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系列重要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逐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通过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战斗的胜利,毛泽东取得了军事上的指挥权,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作为中国共产党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彪炳史册、艰苦卓绝的长征史,是革命战士永垂不朽的奋斗史,是中华儿女没齿难忘的爱国史。
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呆时间最长、所涉区域最广、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强渡乌江是长征十大战役之首,遵义战役是长征中最大、最重要的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在长征途中,除了红军与敌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外,还有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比如:强渡乌江。“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于地势高差悬殊大,素以湍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其艰险程度可见一斑。凭借着竹筏和浮桥,顶着猛烈炮火,红军战士向敌军发起攻击,终于渡过乌江天险,把敌兵抛在身后。强渡乌江的胜利,使红军扭转了被动挨打局面。
记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记忆不会随之流逝,无数灼热的鲜血洒在贵州这块土地,今天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70年前,红军伟大的长征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您认为当下的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李传兵: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危急关头,坚守革命信仰,坚定理想信念,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勇于自我革命,积极探寻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当前,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贵州也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正如毛主席在剧中激励大家时所说的那样,只要团结齐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人心齐,泰山移。”要从根本上改变贵州贫困面貌绝非易事,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以长征精神为鼓舞,坚定理想信念,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相信贵州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一定能够早日克服万难,取得决胜全面小康的胜利。
《伟大的转折》是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中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是红军与贵州人民的鱼水深情,是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光辉典范,是贵州向祖国献上的贺礼。重温革命历史,我们要坚守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李传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
马小秋 本网记者 陈秋莎
发布时间:2019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