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5日,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和贵州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农药行业创新交流会在中国东盟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7月4日的主题大会分别由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周普国所长,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李钟华秘书长,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刘长令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沈阳化工大学张立新副校长,华南农业大学徐汉虹教授和南京化工大学李磊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宋宝安院士指出,新的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学科发展的推进是新农药创制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RNA农药将是农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科技革命。采用天然产物导向策略,结合不对称合成技术和清洁合成技术,发展药剂管道输液滴干技术,是实现高效低风险小分子绿色农药创新的首要途径,也是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途径。
宋宝安院士上台讲话《绿色引领农药高质量发展》
周普国所长表示,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家,农药行业的创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作用,促进科创成果的转化,农药管理应由机制创新向制度和机制创新并重转变,更加注重体制制度的建设,不断健全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全力推进农药产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李钟华秘书长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药创新成果进行了回顾,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药工业经历的初创、调整、发展三个阶段,创新体系和创新成果,表示在建设农药强国的征程上,农药创新成果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想新农药创制做得好,筛选体系离不了。”刘长令教授介绍了中间体衍生化法的形成过程,指出新农药创制应以市场为导向,从研究开始就考虑开发过程以降低失败几率。杨光富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农药分子设计技术,据称,通过该技术可以预测对除草剂的抗性位点,培育抗除草剂品种。张立新副校长在报告中指出GABA受体是杀虫剂的一个重要靶标,并对GABA受体新药研发进展进行了介绍。徐汉虹教授介绍了导向农药发展的三个阶段——糖基导向农药阶段、氨基酸导向农药阶段和导向农药创制阶段,并分享了吡唑并喹唑啉类新型杀虫剂唑虫酯的创制过程。李磊副教授对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表示该技术用于农药制造,可以成倍地提高化学合成效率,提升产品竞争力。
7月5日,泰禾论坛、密友论坛和丰乐论坛分别同时进行。在泰禾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负责人及相关研究人员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植物丙酮酸脱氢酶抑制剂类除草剂、脱落酸类植物激素等新产品和近年来专利到期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分子设计平台、生物活性筛选等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密友论坛围绕精准施药技术、植保飞防、农药制剂和助剂等进行了分享。丰乐论坛以农药生产工艺为主,专家们就绿色杀菌剂创制、工业结晶技术、微化工技术等作了精彩报告。会议同期还举办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药创新成就展”,展示了我国农药创制的累累硕果。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备受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工作近期取得重要进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目前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7月17日。
关于农药强调了这些:
建立农业投入品追溯制度,鼓励研发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科学指导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技术。农药方面,《农药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农药标签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定,以中文标注农药的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毒性及其标识、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可追溯电子信息码等内容。目前,农药产品已生成追溯码近31亿个。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形成功能完善、信息准确、实时在线的投入品查询和追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投入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更好地对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精准打击,确保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超木
刊发时间:2019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