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贵阳的清晨还透着阵阵凉意,5月底的一个周五,我省第一个酿酒专业博士、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黄永光,利用没有课的时间,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又踏上开往盘州的高铁,到盘州后又转汽车前往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岩博酒厂,这一路,6小时的往返路程马不停蹄,这样每周一次,甚至两三天一次更频繁的奔波,黄博士坚持了6年。
刚到酒厂,车间外,岩博村村主任肖玉龙正在给60余人的参观团队介绍岩博村和岩博酒厂的改革发展历史,客人们专注于让人惊叹的岩博故事,没有人在意炙热的烈日。
黄永光带着学生直奔研发室,路过酿酒车间时,酒厂的生产副总经理肖若一看到黄博士,快步跟上他,边走边汇报本周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希望得到黄博士的指点。
别看肖若现在在黄博士面前像个虔诚的学生,6年前,当黄永光提出要对岩博酒从香型到生产工艺进行颠覆性的改造时,肖若和厂里的员工都很不理解:我们岩博酒有600年的历史,家家户户一直都是这样酿酒的,新工艺在酿制过程中需要全过程检测,温度的控制要精确,这么做太麻烦,有这个必要吗?
但是,当经过黄博士改进香型和工艺的第一批新酒出来后,在品酒上很有天赋的肖若知道,岩博酒的春天真的来了。
如今的肖若已成为黄博士为岩博村培养的酿酒行家,不仅获得了三级品酒师证书,也成为酒厂最得力的生产管理者,曾经四处打工的他得以扎根故乡,成家立业。
研发室里,几个技术员正在忙着检验,看到黄永光进来,他们并不意外,抬头打了个招呼又继续埋头忙活手里的工作。
黄永光让其中一个女孩把新出的酒样给他尝尝,这个女孩和研发室的另外两个男生都是黄博士在贵大培养的学生,他们受老师无偿支持岩博酒的感染,也为了这份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事业,来厂实习、实践后并留在了酒厂,成为酒厂十余年来首批引进并踏实留下来的大学生。
黄永光接过酒盅,往一支小酒杯里倒了半杯,轻轻摇晃酒杯后,浅浅地抿了一小口,他闭上眼睛,嘴里仿佛在咀嚼着什么东西,几秒后,他睁开眼,微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并说道:“有点意思了!”
声音并不大,但整个研发室都听见了,几个人相视一笑,又各自忙开了。
最近,黄永光为酒厂正在谋划着酿制主打高端市场的新品,看着酒厂上上下下的人近期的辛苦有所回报,他倍感欣慰。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不仅把自己的学生带来并留在酒厂,还为酒厂培养了一个品酒团队,前不久,他组织团队将当时厂里酿制的几款酒进行品尝筛选,确定口感、品质最好的一款用做礼品酒。
后来,这几款样酒同样被送到岩博酒业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酿酒大师季克良面前,季老品尝后,确定了一款最佳的样酒,而这款酒与黄永光组织的酒厂内部品酒团队品出来的最佳酒不谋而合,黄永光的苦心栽培终得收获。
很快,时间已至正午,因为天气炎热,黄永光顾不上吃饭,让肖若带着他去看下曲工序,确保温度必须降下来再下曲,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向黄博士走来,肖若喊了一声:余书记!
“黄博,走!先吃饭!上海的客人等着啦!”
“哎!是书记啊!来喽!”黄永光又叮嘱了肖若几句,转身跟着岩博村、岩博酒的掌门人余留芬走出车间。
招待客人的桌上,照例少不了岩博酒,余留芬和黄永光很有默契地一起端着杯子,向前来谋划岩博酒业公司上市的上海客人表达感激之情。
如今岩博即将踏上更广阔的舞台,余留芬不敢想,6年前,自己如果没有遇到关心岩博酒的领导、业界大师,没有遇到黄博士,她只有放弃。
再坚强的女人也有最柔软的地方,遭遇坎坷不怕,最难忘的是有人在艰难的时候拉了岩博一把,想到这些,余留芬的眼眶湿润了,她一只手扶在黄永光肩头,用力按了一下:“你们知道吗,6年了,黄博没有拿过酒厂一分报酬,却到处为我们争取项目、申请资金用于新产品研发,他把岩博当成自己的家,四处推介‘我们岩博’;在公司,挂职总工程师的他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却从研发到生产,从管理到市场,从规划到人才团队建设,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支持,不保守、不保留地把肚里装的所有技术、所有酿酒相关的东西都交给了岩博;他有自己繁忙的工作,却坚持每周挤出时间到厂里争分夺秒地为我们解决问题。”
如今的岩博酒已成了市场上的网红产品,余留芬和黄永光却并未因此自满,他们和公司的管理层都有共识,一时的名气走不了多远,品质才是岩博酒走下去的关键。
黄永光帮助岩博酒申请了贵州省发改委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经信厅省级技术中心、六盘水科技局岩博科技小院、清酱香型人民小酒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等项目,合计获批项目经费475万元。目前正组织公司科研人员按项目立项计划推进实施,且效果明显。预期这些项目建设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大力提升岩博酒业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和科技实力。
随着岩博酒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态势,黄永光又开始协助岩博酒业公司开展二期5000吨清酱香型人民小酒基酒酿造规划方案和实施工作,他从未停止过组织新品种的研发,这些都将是未来岩博酒业公司上市、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刊发时间:201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