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8日,第七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举办。
贵州大学计划引进多少高层次人才?在留住人才方面,又有哪些经验?面对这些疑问,中国教育在线记者在贵州人博会现场对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红蕾做了采访。
王红蕾
1959年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教授,省管专家。1982年毕业于贵州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年,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现任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正厅长级,分管常务工作),政协第十二届贵州省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贵州大学招聘多少个高层次的人才,涉及到哪些学科?
王红蕾:我们学校是这样的,根据我们学校的人才引进计划,当然也结合到我们的结构、年龄、层次的优化。我们今年计划在人博会上,招聘不少于150个博士岗位。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那挺多的。
王红蕾:对,主要是立足于贵州的发展,以及我们学校的学科优势,尤其是一流学科的建设优势。还有就是服务于我们当地贵州,包括贵州省准备建设的国内一流和区域一流的学科为主,当然从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覆盖一些我们学科发展,专业发展急需的这种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为咱们整个学校,为贵州省做一些人才储备,人才准备。
王红蕾:对,比如像大数据,还有生态等等,植物保护等等。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咱们贵州省的三大战略计划都包含了是吧。
王红蕾:全涵盖了。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咱们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王红蕾:好的,我们学校党委行政是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的工作,我们都知道,一个学校的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人才,他能够让别人看到我们学校的明天是什么样子。那么这个最显著的一个标志,就是看我们学校有多少年轻的高端的人才。我们学校提出了2114计划,就是我们准备在五年之内,引进20个院士长江和杰青,有100个海归,就是海外高校博士毕业回来的优秀学者。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高层次人才。
王红蕾:对,还有100个引入和培养并举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我刚才讲过,重点放在年轻的队伍上面。所以我们有400个是引进和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所以加起来叫2114计划。我们准备在五年内,实现我们这个计划。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年轻的学者更有潜力是吧。
王红蕾:对。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咱们学校在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经验?
王红蕾:我们引人嘛,主要是让我们的人才到贵州大学,能够施展他的才干,那么首先要让他安居乐业,所以我们是这样子想的,在引进人才方面,靠自己的贡献,靠自己的能力,我们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现象。我们增设了ABCD四个特殊岗位,以及青年英才岗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根据你自己的成果,根据你自己的能力,你到我们学校来,在ABCD这四个特聘岗位上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贡献,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你能给我们说一下这个ABCD大概的情况吗。
王红蕾:比如像我们的A类岗位人才,他在自己的年薪根据你自己的工作情况,他可以达到50万。这是我讲的这一类,那么有一些进来呢,虽然是达不到A类,但是很有培养前景,我们又分了BCD几个等次,所以我们这一方面,就是给他提供自己的科研启动经费,提供实验室,如果说自己有团队,那是最好不过,直接带团队过来也行,或者就是你自己加入我们这些团队都可以。所以我觉得学校目前经过新校园的建设,我们在硬件方面,已经非常不错了。那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抓内涵建设,是与我们学校优质的硬件资源较好的结合起来,来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更多优秀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我们现在就是把这些工作岗位,待遇条件,我们尽可能的把它提升上去,来服务于我们有志于为贵州的建设,为国家的建设过来的优秀人才,在这个岗位平台上更好的结合,所以我们设了ABCD四个特聘岗位。还有一个就是青年英才计划。所谓青年英才计划,我们现在很关心的,我觉得贵州引进的人才,是一个多元的。大家现在都想的手上有个帽子,我是这样子觉得,我们的人才不要单纯的被帽子化,他今天没有国家级人才的帽子,但是在建设贵州,服务贵州,发展贵州的过程当中,他自己也跟着贵州一起成长。学校是引培并举,我们通过开展国际化办学,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海归人才过来。同时我们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让他在自己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把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前程和学校的发展空间,发展前程在服务贵州的这个渠道上面得以施展,得以实现。那么在这个进程当中,我觉得他自己今后也会成为国家级的人才。
刊发时间:2019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