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保健医生”——记我校植物保护学科带头人陈卓教授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13浏览次数:5831

贵大新闻网讯 今年10月,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我校绿色农药与农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卓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自此,陈卓硕果丰厚的成绩中又添了浓重一笔。

与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勤奋刻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实验室——教室——田间地头,是陈卓从教13年来坚持不变的“三点一线”。课堂上,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教师;实验室里,他是严谨细致的科研工作者;田间地头,他是植保新技术的研究者和技术熟化的推广者。


艰辛科研路 他奋力前行

2005年,28岁的陈卓从贵阳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到我校绿色农药与农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一年后,为更加系统地学习植物保护知识,他考取我校农药学博士,师从宋宝安院士。在宋宝安院士“顶天立地做科研”理念的影响下,陈卓全身心投入到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研究与实践中。

“我的工作就是按照导师提出的‘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为应急辅助’的作物病虫害防控理念,综合品种、栽培、管护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让作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生态环境更和谐。同时,我主要从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和灾变规律着手,采用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去解决病虫害的控制。”

正是对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担当,陈卓把科研做到了田间地头。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爆发,全国有532个县137.38万公顷水稻发病 ,部分地区还造成了水稻绝收。为明晰病害的发生、流行和成灾机制,陈卓在江西萍乡市芦溪县麻田乡石溪村蹲点。他白天在田间做实验、搞调查,晚上在农户家里查阅文献、整理数据。最终,在导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帮助下,陈卓研究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和早期监测预警技术,用于水稻病毒的全程免疫防控。

十年间,陈卓走遍了我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地区的稻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10余项。同时,他还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免疫诱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入侵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茶树病虫害防控专家组副组长,以及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客座编辑。

脱贫攻坚路 他勇往直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个曾经被辛弃疾在诗词中描述的丰收景象,如今在贵州天柱、三穗、黎平、凯里、石阡、思南、播州、黄果树、开阳等地的试验示范田里成为现实。

2016年宋宝安院士带领团队在播州区设立卓豪院士工作站和黔北人才基地,为播州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解决稻田碎片化、水稻产量低等问题。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承担了不同领域的重任。“我主要负责开展稻田生态工程建设。”陈卓说,“根据贵州稻田综合种养的基础及区域条件,我们从稻鱼、稻鸭等模式中,经过大量试验和比较分析,最终选择了稻蛙复合种养模式,使稻田综合产值达到每亩17000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2018年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的主要技术。”

除了活跃在稻田,陈卓还做起了“茶叶医生”。茶叶是贵州省致力发展的“五张名片”之一,而茶树病虫害防控是制约我省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茶农种茶大多采用化学防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陈卓说,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跑遍贵州省43个茶叶主产县,系统研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机制,鉴定茶树病原、进行室内药剂筛选、集成病害田间防控技术。同时,他还探索建立了“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草治草”的茶园生态调控技术。这些技术被推广应用至湄潭、凤冈、务川、道真等20余个茶叶核心示范区,每个核心示范区面积500-1000亩,每年推广示范总面积22万亩。2010年至2018年,新技术的应用挽回损失平均每亩150元,7年来新增产值共37.65亿元。

“产业选择,技术攻关,建立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是陈卓对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考。多年来,他先后担任播州、石阡、凤冈、湄潭等地的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和农业技术顾问。脱贫攻坚,他一直在路上。

传道授业路 他坚持坚守

在绿色农药与农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卓的几名研究生学生正在专注地做着实验,让记者不忍打扰。
王文博是陈卓的博士研究生,来自斯里兰卡,他来中国已有一年半,但汉语说的还不流利。采访中,陈卓当起了学生的“翻译”。“斯里兰卡是茶叶大国,我希望在贵大系统地学习茶树病害和田间生态防治技术,回国后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王文博说,“陈卓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要加倍努力,不辜负他的栽培。”

李冬雪和任亚峰今年研三。在他们眼里,陈卓是用心对待学生的好老师。李冬雪说:“陈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做学术要用认真严谨的态度、搞科研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做实验要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毕业后,我还想继续读陈老师的博士。”任亚峰则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尽快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入到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队伍中。“陈老师对专业的投入和热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让我坚定了把专业学扎实、从事相关工作的决心。”

十年间,陈卓在“师者”的道路上也没有停歇。除了指导研究生,他还一直承担化学生物学本科试验班的教学工作,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农学院等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目前,他已指导4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尽责尽职做好老师与做好科研一点都不矛盾。我在教学中拓展知识,在生产一线发现科研课题,再把课题带回实验室,和学生们共同完成,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这种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使陈卓多次获得贵州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等荣誉。

采访接近尾声时,陈卓说,回想过去十年,自己对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心怀感恩,对未来,他也充满信心。“贵州是山地农业省份,和平原农业有着很大区别,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和实践。我相信,在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好地服务贵州的绿水青山。”


文字:学校新闻中心 张蝉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李辉

编审: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