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网:【秋后喜算丰收账】专家传经送宝 这里猕猴桃火了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0-15浏览次数:875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杨刚

“这个是发往重庆的,这个是到内蒙古,这个是发往贵阳小河的”……

10月12日,在息烽县石硐镇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猕猴桃冷链配送中心,近40名工作人员正在对刚采摘的猕猴桃进行入库、分拣、包装、发货。

工作人员正在对刚采摘的猕猴桃进行入库、分拣、包装、发货。(杨刚 摄)

同一时间,在配送中心不远处4800余亩的猕猴桃园区,100余名工人正在高兴地采摘鲜果。

“果实大颗,很饱满!”

“采摘一天有80元收入,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有公司的带动,发展猕猴桃也信心十足了!”……

丰收的喜悦,不时从猕猴桃架下传来。

工人正在采摘猕猴桃。(杨刚 摄)

54岁的石硐镇大洪村村民汪世彬,早年发展玉米、水稻,年收入不到千元。

产业结构调整后,汪世彬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到中康公司发展猕猴桃,自己也通过技术培训后成为了公司的产业工人。

看到猕猴桃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汪世彬动员在外务工的妻子回乡就业。现在,两口子都在基地上班,月收入达5000余元。

“大洪村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大变样,有的人家甚至盖起了小别墅。”汪世彬说。

石硐镇中坝村在猕猴桃产业的带动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中康公司供图)

同村的任福荣比汪世彬早两年加入公司,在熟练掌握各项技术后,他成为了基地的管理人员。

“月收入有3500元,每天从家里骑摩托车到基地上班,很方便。”任福荣和妻子都在基地务工,家庭月收入近6000元。

站在石硐镇中康猕猴桃园区的观景台,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绵延数公里绿油油一片。

息烽石硐镇中康猕猴桃园区一角。(中康公司供图)

园区于2015年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中康公司总经理米小永告诉记者:“园区种植的4800余亩猕猴桃,今年挂果的有2000余亩,预计产量150万斤,目前已吸纳当地2758户7766人参与发展。”

相比市场上5元一斤的猕猴桃,息烽猕猴桃均价8元一斤。即便高出了3元,销售仍然很“火爆”——每天订单近3万件。

“息烽猕猴桃的口感和品质是我们选择的主要原因!”到现场考察的苏宁易购集团苏宁小店采销部部长王飞说。

果实的良好品质,离不开技术的指导和产业工人的培训。息烽猕猴桃“叫座”又“叫好”的背后,是贵州大学教授龙友华团队日复一日的技术“护航”。

息烽猕猴桃通过瑞士权威机构SGS检测,237项农残检测全达标,达到欧盟标准。(杨刚 摄)

一有空,龙友华便会到基地,“基本上一周一次”。

“除了平时上课,其余时间我都在猕猴桃园里,周末的时候就带着学生搞科研,给当地农户传授猕猴桃种植技巧。”

从病虫害防治到栽培技术的开发,从品种的选育到后期的贮藏保鲜,龙友华与团队分工合作,深入田间地头、对种植户手把手进行指导。

龙友华团队从事猕猴桃技术研究已有14年。从2004年在修文开展猕猴桃种植技术研发和管护至今,已在全省点对点开展培训1万余人次。

“很多我们培训指导的种植户,成为了当地的‘土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带动了更多群众从事产业发展。”龙友华说。

贵州大学教授龙友华(中)在石硐镇猕猴桃基地推广种植技术。(杨刚 摄)

“十三五”以来,贵州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近50万亩。除息烽、修文外,六盘水、黔东南、黔西南、大方、松桃等地也开始种植猕猴桃。

“未来,我们团队还将在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授粉、修剪以及冬季栽培管理等方面开展大量技术培训,让新种植的区域掌握种植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龙友华信心满满。

在脱贫攻坚一线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的生产力,龙友华和他团队手中的“笔”,可谓“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