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支持助产业壮大
‘校农结合’要带领更多贫困户脱贫出列,关键要壮大当地产业,而壮大产业的核心则是强化智力的支撑作用。”9月25日,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派驻贞丰驻村工作队队长、岩鱼村第一书记罗俊松对记者说。
不仅是罗俊松,贵州大学农学博士、教授,镇远县科技特派员耿广东对“校农结合”的智力支持也有相同感受
耿广东介绍,过去帮扶更多只是做技术培训,无法全方位发挥自身优势。自“校农结合”深入开展之后,他从市场定位、规划引领、技术指导多方面进行帮扶,充分引导贫困户“立志、强智”。
为此,耿广东把他团队选育了近四年的新线椒品种——“苗源9号”种植在镇远县境内。目前,已种植3000余亩,亩产3000斤以上,亩产值7500余元,直接带动100余户农户就业,间接带动农户就业300余户,平均每户年增收2800余元。
其实,像罗俊松、耿广东这样把智力“送”到田间地头的专家、学者在贵州大学还有很多。
记者了解到,自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以来,贵州大学共选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员及18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在产业指导、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着力,通过智力帮扶,以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科学种养殖,规范农户种养殖技术规范,实现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效果,让贫困地区农户有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为实现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