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贵州:从田间地头到校园食堂,从内生动力到产业发展!看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节选)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28浏览次数:959

9月25日至26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举办的“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校农结合”活动,走进贵州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长顺、惠水、平塘等地,看它们如何做好校农结合——

为深入实施教育扶贫“1+N”计划,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保障措施、任务目标,取得了不俗成绩。

数据显示,全省学校食堂累计采购当地贫困户生产的常用农产品31.24万吨,采购金额21.95亿元,初步实现了学校后勤有保障和贫困人口增收的双赢局面。

智力支持助产业壮大

走“校农结合”新道路

‘校农结合’要带领更多贫困户脱贫出列,关键要壮大当地产业,而壮大产业的核心则是强化智力的支撑作用。”9月25日,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派驻贞丰驻村工作队队长、岩鱼村第一书记罗俊松对记者说。

罗俊松于今年3月被贵州大学派驻到贞丰参加扶贫工作,在经过了半年的实地调研、走访后,他对“校农结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作为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就要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优势,用己之“长”补贫困地区之“短”,这样才能在不断壮大的产业中带领贫困群众脱贫。

到任后,他不仅积极宣传“校农结合”政策,与村支两委启动“贵州大学定点帮扶贫困村——岩鱼村蔬菜基地”建设。还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制定《贵州大学对口帮扶贞丰县三年行动帮扶规划》,希望通过盘活整个贵州大学智力优势支持贞丰脱贫攻坚。

不仅是罗俊松,贵州大学农学博士、教授,镇远县科技特派员耿广东对于“校农结合”的智力支持也有相同感受。

耿广东向记者介绍,过去帮扶更多只是做技术培训,无法全方位发挥自身优势。自“校农结合”深入开展之后,他从市场定位、规划引领、技术指导多方面进行帮扶,充分引导贫困户“立志、强智”。

为此,耿广东把他和他的团队选育了近四年的新线椒品种——“苗源9号”种植在镇远县境内。

目前,已实现种植3000余亩,亩产3000斤以上,亩产值7500余元,直接带动100余户农户就业,间接带动农户就业300余户,平均每户年增收2800余元。

其实,像罗俊松、耿广东这样把智力“送”到田间地头的专家、学者在贵州大学还有很多。

记者了解到,自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以来,贵州大学共选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员及18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在产业指导、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着力,通过智力帮扶,以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科学种养殖,规范农户种养殖技术规范,实现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效果,让贫困地区农户有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为实现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