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网:刘光辉:巧手引路 瘠地生辉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18浏览次数:511

文/钟丽姣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邱胜

初进村

2016年3月,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师刘光辉来到巧年村,以党建扶贫的形式参与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

巧年村地处贞丰县南部,距县城39公里,全村共有414户1968人,99%为布依族,属于二类贫困村。

刚到村里,为仔细了解村里的情况,他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召集村民开了一次会。这次会议,让他对巧年村的认识又加深了一个层次。巧年村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四十五岁以上的妇女都是文盲。村里的青壮年男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来开会的都是村里的老人和妇女。

另外,巧年村的办公条件也十分艰苦。刘光辉刚到那里的时候,村委会没有任何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直到2016年11月,贵州大学为村里面捐赠了办公电脑、打印机和电脑桌等办公设备,才缓解了这个窘迫局面。

抓党建

巧年村基层党建薄弱,村委会干部管理松散,刘光辉是以党建扶贫的形式参与巧年村的扶贫工作的,巧年村的党建工作是他关键的责任,也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今年30岁的刘光辉还是一个刚踏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再加上语言方面有些障碍,他一开始的工作遇到了村民和村委会的“无声的抗议”,进展缓慢。对于他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整改措施,大家有怀疑、有茫然,他没有着急,而是用时间和自己的真诚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他从村委会成员的思想工作开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前提,以党建工作为抓手,用干部管理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月认真开展至少两次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活动,并按组织要求做好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村委会干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委会每天有人在活动室值班的工作制度。村委会的工作秩序渐渐走上了正轨。

在村民的动员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群众全面的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要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洗礼,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营造良好的脱贫致富氛围。

通路

在调研中,村民们反映最多的是道路的问题。因此,刘光辉的首要任务就是修路。村里没有水泥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村民的出行很不方便。巧年村和外界联系的道路也仅仅是一条未经硬化的狭窄的马路。

要修路,钱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刘光辉带领村支两委,为资金的申请来回奔走,在这个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巧年村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下的人平均文化水平也只有小学程度。再加上在此之前村委会成员并没有独自组织申报项目,申请资金的经验,修路资金的申请工作就将他们办事能力欠缺的弱点暴露了。“之前类似的事都是交给服务公司去办的,所以可以说他们是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刘光辉没办法,只能带着他们一起工作,一点点的锻炼他们的业务能力。

考虑到他的生活和安全问题,他的住处被安排在镇上。从住处到巧年村,骑摩托车需要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刘光辉每天在住处和巧年村之间往返,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2个小时。道路施工的那段时间,灰尘特别大,刘光辉每天换干净的衣服出门,最终都会“灰头土脸”的回来。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顺利的为巧年村争取到共计872.69万元(道路专项资金)的资金,完成多项道路项目,实现巧年村硬化道路百分之九十五的覆盖面。道路施工时,刘光辉选择不用施工队,用请施工队的钱作为工资,让村民们参与其中,即创造就业机会,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谋发展

“想致富,先修路 ”,路修好了,接下来就该考虑经济发展的问题了。参与修路挣到的钱对村民们来说只是临时性的收入,不是长久之计。想要保证能脱贫成效,确保村民有稳定的收入,就得有一个长久可行的“生钱之道”。

经过商议,刘光辉和巧年村村支两委决定建一个村集体合作社。

为了建立合作社,刘光辉和村委会成员光是办手续,就往县城跑了六次。巧年村收入差距很大,在外务工的人家平均每人每年能有4000快左右的收入,其他的除了农作物和自己家养的家禽,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总体上看来,巧年村的收入不容乐观。

由于村民文化水平的限制,整个乡镇甚至贞丰县的一些手续都是由服务公司代为办理的。为了节约开支,刘光辉和村委会主任一起,亲自去办理合作社的手续,他还请教专业人士,自学了报税技能,为村里面省下了2000多元的手续费开支。

合作社建起来以后,先后签订了两个资金总额为39.98万元的集体养牛项目。全村68户贫困户入股村合作社,除了年底能拿到分红之外,平时也可以在养殖基地务工,每人每月能有1500块的收入。村委会还发动群众用修公路的征地补偿款种植了200与亩甘蔗。

合作社不仅仅是因地制宜搞养殖,还利用合作社的平台承包了巧年村委会10万元的太阳能路灯新建项目。村民们一开始感觉很忐忑,没有信心把这个项目做好。

刘光辉仔细给大家分析承包项目的利弊,并以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贵州大学为后盾,成功说服大家接下路灯新建项目。“说实话,一开始心里是有点没底的,多亏他我们才能有这些收入。”村民王成兵说。最终,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刘光辉多安装了9盏太阳能路灯,并且给困难群众提供了20余工时的务工机会,创造了经济收入。

准帮扶

为做到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每个村干部都有结对帮扶的贫困户。

潘朝应家是刘光辉结对帮扶的一户贫困户。潘朝应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和大儿子在上小学。全家六口人挤在4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房子是用土建的,房顶上用石棉瓦盖着,墙上已经有了裂缝,有的地方由于泥块脱落而变得坑坑洼洼。

“我们去他家了解情况的时候,都不会进去,一是因为里面光线不好,还有就是里面很拥挤。”刘光辉介绍潘家的情况时这样说。一家人平时的生活就在这个狭小昏暗的空间里展开。

原本按照村里面开会做出的决定,潘朝应家是最适合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但是潘朝应却不同意,原因是害怕搬迁之后会失去现有的土地。村里条件比他好的人家都没有搬,带着对政策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他觉得这里面有他不知道的原因,再加上他自己的意愿是想要自己盖房子,所以他坚持留下来。经过讨论,刘光辉和巧年村村支两委决定尊重潘朝应的意愿,改易地搬迁为危房改造,并为他争取到3.2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

危房改造的事确定下来了,但是盖房子的过程却是问题不断。

潘朝应夫妻俩外出打工11年,和村里的人关系生疏,村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修房子。

潘朝应的哥哥会砌墙,但是俩人在早些年闹过矛盾,关系一直很僵。

迫于无奈之下,潘朝应决定自己找了施工队,但是施工队给出的价格都偏高,不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就这样,房子的进度被放慢了,刘光辉在回访时了解到他的困难,和村支两委商量出面帮他找了价格合适的施工队。

根据危房改造的规定,政府的资金要在房子的框架建好以后才能拨付。潘朝应又犯难了,他平常好赌,在外打工11年也没有多少积蓄,前期需要自己先支付的钱他一分也拿不出来。为了保证他能顺利的建好房子,刘光辉自己拿出了6000元,帮助他度过眼前的难关。

“他为我家的房子费了很多心思,我十分感谢他。”潘朝应语气诚恳,表达着对刘光辉的感激。

刘光辉还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潘朝应在刘光辉的劝说下外出打工,保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女主人到潘朝应的侄儿办的养牛场工作,方便就近照顾家庭。加上合作社年底的分红,他们一家以后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一转眼,两年时间就只剩下半年了。对巧年村的未来,刘光辉最放心不下的是这里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村里也需要一位有文化、有责任、有胆识的人带领大家继续脱贫致富。

在最后的半年里,刘光辉根据巧年村的实际情况,打算重点发展果树的种植,为他们发展一个有未来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