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农药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第三集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07浏览次数:411

【片头】传授知识、智慧农民,倡导文明、和谐农村,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乡村讲堂》。

【片花】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亟需改进施用方式,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就开展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17年,农药用量已经连续三年减少,化肥用量已连续两年减少。我们提前三年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主持人:各位听众、农民朋友,大家好,我是凤婷。上两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我国粮食增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也谈到了农药滥用带来的危害以及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而农药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必然要科学合理使用。那这期节目咱们继续邀请宋教授为大家讲讲我国农药的绿色发展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片花】专业的讲堂、实用的讲堂、贴心的讲堂,这里是《乡村讲堂》

主持人:宋教授,明确了农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就明确了下一步前进的方向,您认为,新的形势下,农药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专家:我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传统的防治体系走向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我们农药行业要提高竞争力,就要突出表现在要转变我们的产业发展的方式、要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要加大我们自助研发和投入的力度,从过去的传统防治走向自主创新。在农业部的支持下,2016年9月8号,我国农药的科类院校和农药的骨干企业在广西南宁发起成立了经农业部批准的国家高效低风险农药创新联盟。这个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咱们中国最强的高校、最强的科研单位和最强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打造国家高效低风险的产业的新未来。广西田园生化公司作为牵头单位,贵州大学作为联盟的秘书长单位。

(2)我们新农业的创制要基于手性农药,基于天然产物导向的农药,以及基于农药的生物合成来实现绿色农药的创新,基于天然源农药来发现农药。在全世界有一个统计,69.3%的农药产品是来自于天然产物和天然产物修饰衍生而得到的。

(3)农业的零增长行动,我们的中小企业要进行机构调整。我觉得我们的一些小企业应该来做应用技术,做植保的服务商,转型成植保服务机构。这里我要讲一个农药的全程防范的例子,我国农药的骨干企业诺普信在水稻产品里面提出了一个作物套餐:通过这个水稻全日化的用药套餐来实现高效、低用量、省工和安全。针对秧苗期采用咯菌腈、噻虫嗪以及五氟磺草胺来除草;在分蘖拔节期,通过吡蚜酮和四氯虫本甲酰胺、氟环唑以及噻呋酰胺来控虫控病;在破口抽穗期及灌浆结实期,用氯虫、三氟本嘧啶、肟菌脂以及戊唑醇来控制。这样一个全过程的农药用药套餐就实现了我们的轻级防控,它在各省的应用效果都是非常好的。无论是在湖南、湖北、安徽和四川都得到了较大的应用。这是诺普信的的水稻产品及作物套餐的一个应用情况。它的应用时期使用的农药,它的用量以及防治的对象,通过湖南茶陵和湖北京山以及安徽霍邱这样一个全程套餐应用。我们可以看出,防虫效果比人工喷雾的效果提高了18%;防病的效果比人工喷雾的效果提高了4%,特别是无人机的这样一个使用,大幅度的降低了劳动力。

(4)针对我们目前使用的300余种农药品种和同质化现象,需要加大开发省工省力的高功效农药及地面施用技术。在新的形势下,农民节本增收和提高农药利用率,把农民解放出来,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安全的需要。那么,现代化的植保体现在新农药和新的植保器械上,大数据、遥感、机械、实时通讯等先进技术已经在植保机械和科学施药里面得到了应用。这是一些新型的施药机械。

主持人:在植保机械和科学施药等方面,发达国家一直是走在前列的,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专家:在欧洲,在大部分发达国家采用飞机喷施农药,效率非常高。以美国为例,60%的化学农药作业都是采用飞机作业来完成的。我国航空植保近年来处于一个爆发的初期,比如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具有2000万亩的航空植保能力。总的来说,我们中国农业航空的应用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地域辽阔,粮食种植区域的地势相差很大,航空植保的差异性也是非常大的。近年来微小型农药无人机航空植保快速的发展,以大疆、安阳全丰等一批优秀企业的航空植保推动了咱们中国植保无人机的产业化,开发了数十款适用于航空植保的无人机。

【片花】农家生活小窍门

主持人:刚才您也讲了当今我们可以运用很多新机械、新技术来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农药绿色发展还有什么路可走?

专家:我觉得要加快免疫诱抗剂的产业化和运用技术的研发,要推动基于作物健康为目标的全程免疫调控的研发力度。那么什么叫农作物的全程健康栽培?那也就是说从种子萌发到作物收获的全程一体化的综合管护,它涉及到土壤要素的评价、土壤的综合修复、植物营养需求、肥料供给、给水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品质提升等,它是一个以作物为核心,基于生长发育需求,结合生长环境要素的一套全过程的措施。它实现了我们农业投入品的经济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优点。农作物全程健康栽培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从生长需求、养分需求、病害发生、抗性治理以及综合防治等几个方面,强调个性化、高效化、轻简化和无害化。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的植物免疫诱扛控害,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听上去有些陌生,您给大家稍作普及吧?

专家:大家都知道,高等作物的免疫系统具有健全、敏感的免疫防御系统,通过免疫系统来维护个体的生命健康。植物有类似于高等作物的免疫防御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它对于植物防御病虫害为害、抗逆境等具有重要植物调控。200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在《Nature》上提出了植物免疫系统的概念。2007年德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指出:自然界中的植物具有特殊的一种可以识别细菌、病毒和霉菌等微生物入侵的免疫传感器。

主持人:嗯,作物免疫防御能力提高,农药的使用自然就会减少。另外一个话题:在我们国家,蔬菜病毒防治面临严重挑战,这方面怎么才能尽快攻关呢?

专家:蔬菜病毒的病防治面临挑战,它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病毒种多,传播媒介和侵染机制复杂,植物病毒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多的一类生物;二是现有商品化药剂种类少、作用机制单一、 防效和非靶标安全性还不够理想;三是关于基于作物健康的免疫防控的理念也有待于形成。植物免疫诱抗剂作为生态农药一个重点方向,它突出特点表现在对作物安全高效,能提高作物抗病抗逆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符合了我们绿色农产品的要求,成为了我们植物保护领域新的热点。推广植物免疫诱抗剂、开发植物免疫诱抗剂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呢?我想,要针对病毒致病与寄主抗病的关键环节,我们怎么从“作物健康、生态安全、免疫调控、高效合成”这样一个策略去实现新靶标和新先导的发现,来实现免疫诱抗剂的产业化以及应用技术示范。我们从2010年,我们从绵羊的活性成分里面发现氨基膦酸酯具有活性;2010年,我们以绵羊体的氨基酸为先导,通过引入氟和杂环,进行天然修饰,创制出了环境友好,符合绿色农药开发思路的毒氟磷,获得国家的农药登记。毒氟磷是免疫诱抗防控植物病毒病的一个调控剂,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片花】

重庆市万州区:1.2万亩柑橘园“以虫杀虫”

一只芝麻大小的米黄色捕食螨,能捕食比自己个头大两三倍的红蜘蛛;一个小袋子中的1500只捕食螨,就能让一棵柑橘树上的害虫销声匿迹……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通过推广“以虫杀虫”绿色防控技术,利用捕食螨来防治柑橘全爪螨、始叶螨、红黄蜘蛛等病虫害,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用量。

从2008年开始,万州区植保植检站的技术人员就开始在柑橘树上试点“以虫杀虫”,从广东引进的捕食螨,学名叫巴氏钝绥螨,在甘宁镇试验了100亩柑橘。到2015年,已在2000亩柑橘园里推广“以虫杀虫”技术,在试点的柑橘园里,农药使用量也减少了约1/3。

尽管“以虫杀虫”效果不错,但引进的捕食螨存在冬季降温时和遇到农药时会大量死亡的现象,给大面积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015年下半年,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在抗药性巴氏钝绥螨的基础上培育成功了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自然死亡率低、产卵率高、扩散力强,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对重庆的气候也极为适应,让“以虫杀虫”有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

仅2017年,万州区就在1.2万多亩的柑橘园里推广使用捕食螨超过10万袋,能产出超过1.5亿只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

主持人:好的,欢迎回来。“绿色发展”已成为推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您认为2018年农药行业将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

专家:我觉得咱们农药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突出体现在农药的绿色化进程会加速,农药的高效化会加速,农药的清洁化会加速,农药的安全化会加速,也就是说农药通过减量增施,来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以及绿色兴农和质量兴农,来实现我们全行业的这样一个创新和发展,通过绿色来引领我们行业的发展,这成为我们2018年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主持人:就像您说的,农药行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那么针对化肥农药的用量问题,今年两会韩部长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会继续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提效,那么您认为农药减量增效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

专家:我觉得农药的减量提效的第一个是要禁止高毒农药,应该说,在农业部的指导下,今年我们高毒农药的禁用,已经获得全行业的普遍认同,由本世纪初的35%到现在的2%,高毒农药必须要全面禁用。第二我觉得,就是我们的传统农药,我们的一些对非达标的高风险农药要禁用;第三个,对环境不友好的农药,比如可试肥、乳油我们必须要禁用下来。所以我觉得农药主要是要禁高毒农药,二要禁高风险农药,三要大力推广新型农药和植保技术,来提高我们农药的利用率,目前我们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38.8%,但是我们比发达国家的5%还有较大差距。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要实现植保技术以及统防统治的融合发展,要培养新型植保农业服务组织,还要实现农业大数据和农业七年融合发展等这样的措施来推动我们全行业的绿色发展,来实现我们农药的减施以及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药措施,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来替代化学农药。

【片花】

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而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50%,欧洲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65%;欧美发达国家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在50%至60%。可见我国农药化肥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据测算,化肥利用率提高2.6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尿素用量130万吨(实物量),减少生产投入约26亿元;减少的化肥投入相当于减少氮排放近60万吨、节省130万吨燃煤或90万立方米天然气。农药利用率提高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农药使用量3万吨(实物量),减少生产投入约12亿元。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兴农,对我国整体环境保护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如何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呢?首先是要加快推进集成创新,重点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积极推广先进施肥施药机械,加快替代落后机械。另外,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同时加大新型肥料、农药的研发力度,重点研发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也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启动“农业质量年”行动,其中的重要举措就是新制订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您认为这对“绿色农业”的提振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

专家:过去几年农业部在三品一标的工作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了较好的提升,那么应该说我们农产品的安全已经达到了95%以上,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科学使用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这一块我们过去比较忽视。农药安全使用最终体现在残留限量,而农业部抓住了这个关键,这几年大力加强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如果说为了安全考虑,我们加强了绿色农药的使用,同时加强农药限量的这样一个规范管理,这两个措施结合起来就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全面提升我们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较大的作用。应该说这么多年老百姓非常不满意我们农产品的源头就是过去我们在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要求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严格。农业部今年的质量安全年,加强农产品标准制定,和农产品标准这样一个实施和推广宣传,加强检查力度,我觉得对进一步提高农药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主持人:过去,不少农村的田间地头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幕——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科学用药用肥意识,一些农民不按规定使用农药量,使用过的农药瓶子乱丢乱放,这些都是因为农民对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所以政府对化肥农药科学用量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农业生产主体自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指导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头减化肥、减农药,从源头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全国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同时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出台相关支农惠农政策,在政策方面对农民予以支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农药绿色发展的前景一定广阔。

【片尾】好,听众朋友,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候了,感谢今天专家的精彩介绍,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央广网,可以关注《乡村讲堂》新浪微博,关注“中央农广校—乡村讲堂”微信公众账号。同时欢迎您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公众账号,了解更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乡村之声的其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