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网:黄涛:和村民一起勾画美好未来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07浏览次数:548

文/余海荣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邱胜

从湖北来到以山地为主的贵州,看见与家乡不一样的风景;

从生活节奏繁忙的城市到民风淳朴的乡村,看见与城市不一样的风景;

从民族风情少见的学校到布依民族风情浓郁的小花江村,看见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师黄涛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在黔西南州的小花江村展开自己的扶贫工作。

初识小花江

到小花江村担任第一书记,黄涛被安排住在乡政府。村委会与乡政府的距离为18公里,普通人从乡政府走路到村里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汽车都需要二十分钟。“我来的时候就先买了一辆摩托车来解决我的出现问题。因为不仅距离较远,还有许多的弯路、陡峭的上坡路。”黄涛老师回忆初到小花江村,交通问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每天早上八点,黄涛收拾一下需要的办公物品后,就会骑上摩托车一路颠簸,开始自己一天的扶贫工作。

在村委会了解关于村子的基本情况和上一任扶贫队留下来的资料后,黄涛会与同事们一起走访贫困户,查找致贫原因,同时了解周围村子的扶贫情况,商议适合本村脱贫发展的产业和其他的帮扶工作。

因为有的农户白天要下田劳作,黄涛的家庭走访工作以及商议农作安排大部分都是在傍晚或晚上进行,回到住处经常都是晚上十点钟左右。

小花江村现有771户,共3156人,其中精准扶贫户有33户,共79人。黄涛调查发现,小花江村作为全省二类贫困村之一,致贫原因主要是三种,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

在这些精准扶贫户中,有40%是因为家里有孩子在上学,而自己在农村种地,没有足够的钱来供孩子读书。剩下的60%精准扶贫户是因为生病用去了家里的积蓄致贫的,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残疾,无法外出打工而致贫。

小花江村位于北盘江畔,有着美丽壮观的北盘江峡谷风光,垂直的峡壁、湍急的流水展现不一样的风光;村子里主要住着汉族和布依族,当地布依族民族风情浓郁,不一样的民俗风采也是一大亮点;还有清朝年间修建的素有“飞虹锁天”之称的铁索桥、红军长征是张艾平将军部队走过的“长征路”,以及从贵阳、安顺至兴义入滇的至今还能看见马蹄印的“古驿道”。

“其实我们这边也有许多可以开发的地方,像铁索桥、茶马古道、布衣风情这些特别的景点和风俗都可以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黄涛老师描述着小花江村的可用资源。

同时,黄涛也了解到了制约着小花江村发展的因素,如经常被水淹的150亩的平整肥沃土地、与主要交通道路距离很远的旅游景点、没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等等。

与小花江村的初遇,让黄涛了解到不一样的小花江村风俗、风情,不一样的贫困制约因素,同时也经历了不一样的工作过程。

扎根小花江

经历初识的兴奋后,来到小花江村四个多月的黄涛已快速进入角色,基本熟悉了当地的情况,现在的他正在与各位同事、村民们一起推进建设者脱贫项目的建设。

“其实刚开始驻村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是派我们年轻人下来,我觉得应该派年纪大的、有一定资历的老师来当这个第一书记还要好一些。一是年老的老师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任何事情,二是他们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可以帮助乡亲们做一些实事。”因为在前期的扶贫工作中屡屡遇见难题,使得黄涛对第一书记年纪、资历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小花江村有着许多独特的风景,但是由于路况不好,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太多的人来关注和投资。

“人脉”和资金成了第一书记需要立即面对的现实问题。黄涛是湖北人,同时是一位老师,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没有太多的往来。看着小花江村的隔壁村第一书记杨开宇找来一家公司开设蘑菇基地建设加工厂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黄涛不禁有些“羡慕”。

与在大学任教时上课、做科研主要是与学生打交道不同,在乡村,需要与不同性格的村民打交道,在触及到村民的利益时去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不同的投资商们洽谈、协商投资等等,这对在校教书的黄涛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例如,遇到不愿意缴医疗保险费的村民,他并没有说教,而是用没缴医疗保险费后无法报销的案例、分析关于医疗保险费的利弊等方法来说服村民,最终村民自愿缴纳了医疗保险费,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份保障。

熟悉小花江村的情况和扶贫工作后,黄涛认识到,来到小花江村开展扶贫工作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更也是一种提升对自己帮助。“我们年轻人精力要多一些,在开展各种扶贫工作的时候,能够增加自己的交际能力,还能够与不同的人群打交道,感觉挺好的。”

在重新认识扶贫工作的方法后,黄涛他们找准了村寨发展的路子。首先与富之源公司合作,形成企业加农户的模式,增加当地经济发展的机遇。在他们的努力下,富之源公司在村里修建养猪场,村民们用一定的钱购买小猪和饲料,公司提供养殖的地点和技术,同时管理和防御疾病的发生。生猪达到出栏条件后,公司统一收购,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其次采取农民变股民模式,村民们一起集资,按照参股的形式,建立桂兰养殖场,有专门的养牛人员,村民们每年能够受到一定的分红,连分三年后还能退还本金。同时,工作队还引导一些贫困户利用自己的土地种植一些生姜、李子等作物,政府部门进行一些补助,同时解决这些作物的销路。

在小花江村的日子,黄涛经历了与校园不同的工作,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增加了自己的经历,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促进了小花江村脱贫的脚步。

心怀小花江

关于脱贫攻坚,黄涛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到2020年要全部都脱贫。我们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帮助老百姓们脱贫就行了,还要给老百姓的发展找到机遇。”

虽然面对不少发展的难题,黄涛仍然在努力的改变当中:“我最近在写关于我们小花江村旅游产业方面的可行性报告,以后还会经常去向想投资旅游这一方面的人士介绍我们当地的发展潜力。”

他觉得旅游是加快村里脱贫速度的重要因素,计划利用浓郁的布依风情、历史悠久的古栈道、有着红色记忆的铁索桥来开展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成为与当地不一样的旅游风景区,并且利用当地留存的战役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组成一个小的历史博物馆,同时修建停车场、农家乐等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

养殖业是村里脱贫的第一剂良方,黄涛认为,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养殖业,保持住现在的发展趋势,继续改善村民们的收入结构。同时,也不能放弃当地的种植业,要继续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对于未来,小花江村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向,黄涛也有着自己的计划,他已经把自己和小花江村紧密结合,争取开创一个新未来。

“在脱贫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坚定的走下去,如果没有像助学补助、社会兜底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国家政策,我们的扶贫路就是困难重重,同时扶贫速度也会慢很多。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改变了村寨的情况,同时也改变了我的生活经历。”虽然脱贫攻坚工作困难重重,黄涛仍然满怀希望,和村民一起勾画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