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 7月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贵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3)》(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行动方案》有哪些亮点?能否真正成为贵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副校长向淑文。
以本为本,筑牢人才培养的根本
今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成都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首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成都会议上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但是一直以来,高校一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或多或少地与目前高校的评价机制有关,现有的评价体系更多体现的是科研方面的显性指标,教师需要科研成果评职称,学院需要科研立项加强专业建设,教学的地位在高校或多或少遭遇了“忽视”。
“贵州大学虽然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确切地说,教师对这两者都还不够重视,也就是教师对科研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相比之下,对教学的投入就更加不足。” 向淑文如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贵州大学出台《行动方案》,不仅从奖励措施、特聘岗位的设置等方面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还从专业评估方面入手,撬动以学院为主的各教学单位,把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放在首位。除此之外,《行动方案》还特别针对贵州大学在教研室建设方面的短板,第一次把教研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从工作量核定、经费保障支持等方面对教研室功能予以保障。
“《行动方案》的出台,就是要让潜心教学在贵州大学成为一种风尚,使教学优秀成为贵州大学教师的一种荣耀,也让教书育人成为每一个贵大教师的坚守。”副校长向淑文表示,“但需要强调的是,学校高度重视抓本科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忽略科研,重教学绝不是忽略科研。没有经过科研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不可能做好教学,更不可能让教学内容站在学科前沿。所以真正要抓好教学,是需要整个系统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全面提升来加以支撑的。”
《行动方案》虽然在7月初才正式发布,但在成都会议召开的一个月前就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征求意见。而最终出台的《行动方案》的亮点,又恰好体现出成都会议所提倡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理念。从整体上看,《行动方案》从本科教学奖励体系、专业建设提升工程、课程建设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工程、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以及保障机制建设七大举措入手,吹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号角。据向淑文介绍,《行动方案》除了用七大举措对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进行整体部署,至少还包括两大亮点:
首先,《方案》首次设立了优秀教学奖的系列,包括“本科教学特别贡献奖”“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本科教学卓越奖”和“本科教学优秀奖”四个层次,奖励的力度最高层次达到20万。同时,《行动方案》还把学校之前一直开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奖励力度提升了十倍。其次,《行动方案》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特聘岗位。在以前,高校普遍设立的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贵州大学的情况也如此。但是这一次,《行动方案》围绕教育教学设置了“本科教学带头人制度”,包括“本科教学名师”“本科教学专业带头人”以及“本科教学能手”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特聘岗位的设立不仅是为了让潜心教学的教师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更是要让广大教师获得工作的动力、看到努力的方向。
做优做强,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
近年来,扩招的压力和提升规模的需要,让很多大学纷纷增设专业,以致专业内涵建设不被重视,培养质量令人堪忧,不少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是亮起“红牌”。为扭转这种现象,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并且对有些办学质量不达不到要求的专业要求暂停招生或者坚决撤销。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对校内专业进行了“瘦身”。而贵州大学的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也亟待优化调整。
据了解,贵州大学目前备案的专业数140个,列全国高校首位;招生的专业数128个,排在全国第二。从数量上来说,专业过多,专业布局和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在“5年内将我校本科招生专业数从现有的128个调减到90个左右。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对不达标的专业及时调减或暂停招生。”
但是做“加法”易,做“减法”难,如何来评判哪些专业应该退出呢?《行动方案》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整体布局上来说,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办学基础,建立包括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在内的《贵州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主要是通过专业评估对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将评估结果作为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专业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包括生源质量、教学资源、学科支撑、培养效果、就业率、就业质量、国际交流、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考核内容,目的是推动全校上下重视专业建设,引导从关注“专业多”向注重“专业强”转变。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暂停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另一方面,从专业内涵建设出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如:开展“一流专业”建设、继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启动校内“新工科”建设项目立项。
目前,贵州大学已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采矿工程等专业入选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另外,学校还有“新技术背景下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开源平台研究”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3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向淑文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结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学校自身实际,在进一步修订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的专业标准,并通过立项等各种形式来支持学校‘一流专业’建设。《行动方案》还提出,到2022年力争10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显著提升专业竞争力,发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行业认可度,带动辐射学校专业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学生在工程实训中心锻炼动手能力
从“教得好”到“学得好”,一小步引发大动作
《行动方案》的发布,在贵州大学全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教学奖励体系的设置,使全校教师感到深受鼓舞,但同时也产生了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疑惑。在《行动方案》发布之前,贵州大学就开展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对获奖的教师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但在教学方面,学校以前更多的是以“上好一堂课”来衡量教学的好坏,《方案》则体现出要以“教好一门课”作为今后衡量教学质量的评价基准。
据向淑文介绍,今后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会更多结合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效果、教改立项、教材编写、教学成果、师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成绩等等。同时,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业绩也会纳入评价范围,但教学业绩将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一定会把握好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权重,无疑要以教学业绩的评价为主,要以完成一定的本科教学任务为前提,但也要体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另外,根据《行动方案》要求,今后“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仅是‘教师教得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好’。”为此,学校将落实“以学习效果为标准的教学思想”,深入推进课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针对教学效果的考核,要以突出学习效果为先导。这是《行动方案》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对此,向淑文强调:“大学的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习效果为标准。要以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学的好坏。教师讲得再好,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去主动学习,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要将教师教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智慧,一定要自己去消化,自己去思考。” 从“教得好”到“学得好”,贵州大学将迈出关键的一小步。
至于针对学习效果的具体评价标准,向淑文表示目前还正在制定当中,同时他也指出,“衡量学生学得有多好,要建立一个绝对的标准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的要素很难简单地量化。但是学习效果也能够从有些指标中得到反映。比如说考试的挂科率、外语过级率、考研率、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活动获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效果。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将对各类学科竞赛进行分类指导,将把大学生学科竞赛分成几个层次,比如全国性的、省级的、校级的竞赛等等,将有针对性地对各级竞赛进行支持,并分类加以评价。”
学生在图书馆学习
一直以来,贵州大学都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质量。特别是今年5月,校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宋宝安一上任就把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不久前学校召开的传达落实成都会议精神暨教学工作例会上,李建军表示,“大学教育就应该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做到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宋宝安也强调:“一流大学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为基础,本科阶段培养质量不高,也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这体现出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对本科教学前所未有的重视,也体现了学校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牢人才培养根本的信心和决心。
《行动方案》的出台,可以说为贵州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明确了目标、凝聚了共识。但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关键还在于落实。“要让《行动方案》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还需要学校从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改革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向淑文说,“希望通过《行动方案》的实施,推动全校上下回归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职责,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
文字:学校新闻中心 梁昱坤
责任编辑:尹梓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