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打造绿色新名片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7-12浏览次数:1232

贵大新闻网讯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是贵州大学农科师生致力于研究和建设的方向。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刘鸿雁教授表示。

贵州省遵循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基于此,贵州大学在贵州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植物保护、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农村污染;茶叶、中药材、水稻、猕猴桃、核桃、柑桔、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生态产业化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打造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绿色名片持续奋斗。

图为宋宝安院士及多位国内院士专家对贵州水稻生态调控的关键技术进行田间实地调研和指导


植物保护——生态为根、农艺为本

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是贵州省唯一的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防控、生态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基地。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托,是健康生态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表示。病虫害绿色防控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的重要基础。
在宋宝安院士的带领下,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了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在全省水稻、茶叶等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上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贵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动贵州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实现贵州稻田农药与化肥减施,保护稻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综合产值,宋宝安院士团队开展山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根据各地产业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遵义、黔东南、黔南等地总结推广稻田养蟹、鳖、鳅、鸭、鱼等综合种养技术,提高稻田综合产值。以稻蛙复合种养为例,亩投黑斑蛙蛙苗8000只,成蛙按50.0 g计算,亩产400kg,出田价按20.0元/斤(注:市场价30.0/斤),共计收入8000.00元。另外,加上生态稻米产值,按425.0kg/亩计算,生态稻米按8.0元计,稻米产值6800.00计,合计产值达1.48万元,实现了万元田的突破。此外,宋宝安院士对茶叶的生产安全提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化学防控为辅助”的现代植保理念,全省各茶区大力推行“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在全省覆盖面积200万亩以上茶园的地方大力推行,产生了良好效果,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图为20178月在播州召开贵州省水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副校长金道超教授领衔的昆虫研究所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开始了贵州喀斯特地区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了良好学术队伍梯队,积累了大量的喀斯特无脊椎动物标本和研究资料,深受国内外同行认可和支持。团队对喀斯特特色无脊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走在前列,先后对贵州芫菁、九香虫、螳螂(桑螵蛸)、虫茶、金边地鳖、金凤蝶、蚁蛉等药用及食用昆虫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针对性研究,在喀斯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农林害虫适生种、资源适生种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1项,其中有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丰富的科研成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化发展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生态”与“增收”两不误——一控、两减、三基本

为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部提出“一控”,要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两减”,是实现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三基本”是针对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等问题,进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从以色列留学回国的程剑平教授,充分应用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和理念,研究了坡面积水、屋面积水、植株积水等技术,建立了适合于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现代节水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何腾兵教授和刘鸿雁教授的带领下,为全省市、区、县土肥站农技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为实现化肥零增长培养了人才;同时还与贵州省最大的磷化工企业开磷集团、中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金正大集团等开展多方合作,开发新型肥料产品、把农技服务做到乡村。2016年贵州省减少化肥用量2.12万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方式,不但减少化肥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带动了农户增收。


“百花齐放”——科技助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是实现贵州省“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手段。中药材是贵州省的五张名片之一,赵致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代谢与药材质量控制、药用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对西南山区作物生物学特性、抗旱耐瘠生理、发育生态,山区作物高产理论与模式化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理论与技术有深入研究,领军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潘学军教授选育并通过认定‘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为贵州核桃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被誉为“核专家”。

龙友华教授长期扎根基层,为贵州省猕猴桃生态产业化发展尽心尽力,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樊卫国教授进行柑橘、刺梨、板栗等果树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创产值9.6 亿余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为科学技术进步奖系列证书


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最高学府和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为农业产业输送高端人才,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编写的贵州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目标、规划了蓝图。贵州省已建成431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在园区规划、建设、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研究者们积极贡献,促进了农业园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在生态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贵州大学一直在行动。


通讯员:学校新闻中心 尹梓熹

责任编辑:龙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