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不胜不休——记贞丰县鲁容乡江育村驻村干部杨玻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25浏览次数:3521

贵大新闻网讯(文学与传媒学院 龙金燕)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是我省66个贫困县之一,全县贫困发生率达到9%。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我校选派部分教师和干部到贞丰县担任驻村干部,定点帮扶贫困村开展驻村工作。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玻亦是其中一员。2016年9月,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背上行囊,来到贞丰县鲁容乡,成为江育村的一名驻村干部。城乡条件的落差并没有让他抱怨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辛,相反,他带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积极心态,满怀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开启基层扶贫的人生新征程。



脱贫攻坚,首要解决历史欠账,补齐发展短板

作为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鲁容乡,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10个行政村有9个为贫困村,其中有7个为一类深度贫困村,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初到鲁容,杨玻就发现该地基础设施欠债太多,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从乡政府到所属最远村寨要乘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贵阳、贞丰两头跑。坐车也是要换三四趟,遇上没车、时间紧张的时候,经常打摩的到达目的地。”杨玻对交通出行困难深有体会。此外,交通不便也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购买生活物资、出售农产品、看病就医也都是困难的事。这一切让杨玻深深感受到“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畅通的公路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基础。一年多来,杨玻和乡、村干部一道,向上级部门争取通村通、组路项目5个,硬化乡村道路 25.5公里,初步实现村村通、组组通的梦想,使江育村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路是一个问题,水也是一个问题。杨玻发现,虽然当地地处亚热带河谷地区,北盘江和清水江流经此地,但是当地群众饮水、用水却十分困难,甚至部分群众长期依靠水渠将雨水引流到水窖供日常饮用。遇到雨季还好,要是连续两月不下雨,连基本饮水都成问题,更别提其他生活用水了。对此,乡政府购买了洒水车拉水供老百姓饮用,但要想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到稳定的水源。通过努力,杨玻与同事们一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利用贵州省水利厅和扶贫基金投资的近1800万元,修建鲁容乡沿江五村集中供水工程,先行解决沿江五个村8000多人的饮水用水问题,该项目已于2017年年底竣工。此外,该乡已投资约两亿元建设鲁花水库,预计2020年年前完工,该工程建成后,鲁容乡近2万人用水难的问题将彻底解决。

鲁容的通讯也是使他头疼的问题。杨玻说,刚去江育村,在村里打电话都是问题。要想打电话,就要跑到山顶上找信号。通讯落后,经济是难以得到发展的,更何况今后很多农产品都是通过电商来进行销售。对此,杨玻和驻村工作队员向上级部门积极协调,在村里修建基站,让电信网络覆盖到每个村落。“现在,村民打电话、上网都很方便,群众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杨玻提到此事显得格外兴奋。

初来乍到,最大的难题还是群众问题。杨玻提到,开始来到江育村时,由于条件十分艰苦,自己要克服各种困难,起初确实难以适应。但看到村里许多贫困群众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作为组织选派的驻村干部,只有勇挑重任,鼓足干劲,带领群众闯出一条发展之路,才能不辜负组织赋予的期望。通过组织群众共商会、村民院坝会,走访贫困户,给群众讲政策、鼓信心,解民忧,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取得群众的信任,不断打开工作的局面。同时,通过实地走访,杨玻了解到个别党员干部存在党性观念弱、庸碌无为的情况,向乡党委及时反映,对个别党员干部进行调整,积极推荐年青干部充实到村委班子,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杨玻经常强调,扶贫事业就是民生工程,为群众多办一些实事,扶贫的群众基础才会更加牢靠。



产业发展,增收促脱贫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除了解决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外,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当地群众走上发展致富道路。从驻村伊始,杨玻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问题。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如何让贫困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杨玻说这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产业扶贫三步走。只有解决三个问题,才能有效实现产业扶贫和精准脱贫。

经过走访调查,杨玻发现江育村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缺乏长远目标和科学依据,甚至没有明晰的发展思路。一开始,有些扶贫干部并没有经过认真调查,武断决定大面积种植柚子。对此,杨玻有着不同看法:“我当时在想,一个如此缺水的地方,产出的柚子会好吗?但我也不敢确定,于是便提出建议,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结果是该村土壤和气候条件不宜种植柚子。我们摘了当地的柚子品尝,结果是又干又酸,想必这样的水果在市场上是不会有人购买的。在请专家考察后,我们发现当地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百香果、芒果和火龙果等热带水果。”

“种植果树,并不是只要把树苗栽上就好了,管理更重要。要保证水果丰产,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用水问题。通过修建灌溉用水工程,为发展水果种植创造有利条件,于是决定采用滴灌技术,修建大型储水池,来解决果树的供水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大量节约水资源,还能使果树灌溉用水得到保证。”谈及果树种植,杨玻如数家珍。据悉截止目前,鲁容乡已种植5千亩芒果树、5千亩百香果树,其中杨玻所在的江育村已规划种植百香果1200亩,芒果800亩,去年百香果开始挂果,初现经济效益,今年下半年将大量产果上市。

2017年,江育村启动了新的养殖计划,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带动家庭养殖产业发展,包括牛圈、猪圈的建设,到牛种、猪种的确定,以及疾病防治措施等。杨玻与村干部经过认真的考察,决定从山东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牛和当地黑毛生态猪作为该村养殖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与村干部仔细分析和比较当地条件和养殖市场后,杨玻认为,鲁容乡地处亚热带河谷地带,雨量充沛,荒山荒坡较多,适合大面积种植牧草,当地群众有长期养牛养猪的传统,目前我国牛肉市场价格稳定且市场需求量较大,生态猪市场需求也很大。如果通过引导群众采取现代化的养殖手段,改良饲养品种,采取集中饲养,科学饲养,建立产销协作的方式,在贫困地区就能探索现代特色养殖产业的新路子。目前,江育村结合全乡的养殖发展规划,已建成年存栏量3000头生态黑猪的养猪场,计划今年将建成存栏量400头肉牛的现代养牛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加快产业促脱贫的步伐。

产业发展前景可期,理想变现实,人是关键因素。杨玻了解到,他帮扶的江育村大约百分之七十的青壮年离开家乡到江浙、广东沿海一带务工,没有劳动力,发展就成问题。针对此现象,杨玻在村里组织成立村级平台公司,建立外出务工微信交流群,经常将家乡变化告知大家,把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及时传递给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兄弟,让他们看到回家创业的希望,积极动员外出农民工返乡发展产业。在他们的努力下,全村陆续有部分年轻人返乡发展农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脱贫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虽然这个口号早已提出,但杨玻却发现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几十年来,最穷的还是教育,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耽误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拿江育村来说,直到2017年,仅有一个孩子考上贵州大学,结束了该村没有本科大学生的历史。之前村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学生,最好的也就专科生,而且该生一毕业就远离了故乡。很多青少年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辍学打工。
在了解当地教育状况后,杨玻感慨道,教育落后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鲁容乡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而且乡里的小学没有热水,在寒冷的冬天,很多女学生还要冒着感冒的危险用冷水洗头,甚至学生们还要到乡政府里接水。如此恶劣的环境,没有几个人能安心的地读好书。因此,有许多家庭为了孩子上好学,父母放弃家里的工作,到县城租房陪读。

“因为这地方太落后了,基础设施太差,学生的眼界得不到开拓,学习没动力,教师看不到希望,自然无法留住人才,许多老师来一两年就走了,而且在村里教书的老师教学水平普遍不高。”杨玻深感要想脱贫,还得靠本土人才,想办法留住人。于是,他请学校支持,从贵州大学选派老师到鲁容乡,给当地中小学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协调学校安排5名研究生到鲁容中学开展义务支教,向当地政府争取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因受自然条件的客观限制,一些村落无法继续进行生产发展,当地政府采取异地搬迁的扶贫措施,将全乡生活困难的4000多人搬至县城,免费给予每人2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和基本生活用品。驻村干部则需要动员老百姓异地搬迁到县城附近。可是,对于那些在家乡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来说,突然要他们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似乎是很难做到的。对于那些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们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杨玻神情凝重地说道,当遇到类似比较棘手的问题时,驻村干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强搬,应该不断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从年轻人入手,从儿童入手,让年轻人带头先搬到扶贫安置房中。此外,还要把安置房的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文化和乡邻文化同步发展,承诺解决每家每户至少一人以上的就业安置,合理安排搬迁群众的子女入学问题。他还提到,搬进去的第一批人过得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满意度对后面的人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然而,总会出现一些不愿搬迁的村民。作为驻村干部,杨玻深知必须得带着他们走完脱贫这段漫长的路。对于那些不愿意搬迁的老人,他们采取的措施则是全部用社保兜底,对于还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让他们当护林员,按月支付工资,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而对于愿意到县城居住的村民,则要安顿好后续问题,将他们的土地进行流转,给予政策优惠引进一些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他们获得部分收入。

由于扶贫工作表现突出,根据上级组织的安排,杨玻已从江育村调配到里秀村,担任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继续他的脱贫攻坚长征路。他感慨道,作为党员干部,参加扶贫事业,这将是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尽管扶贫工作面临种种困难,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近两年的扶贫工作中,感觉最对不起的是家人,由于工作繁忙和远离家庭,女儿10岁生日也只能是电话的祝福,母亲长期生病不能伺候陪伴,但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这条路只能坚持走下去。关于今后的扶贫工作,他说,脱贫的任务依然繁重,脱贫的道路依然遥远。扶贫路上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接力奋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广大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梦想。

【责任编辑 梁昱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