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到农村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到企业服务产品创新,服务产业升级,才能把“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真正落子到每个产业、每个产品上。
在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白酒研究院)教授、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黄永光“酒博士”团队的支持下,盘州市岩博酒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私人酿酒小作坊,到“岩博酒业”一举成名,“小锅香酒”“人民小酒”火遍大江南北,其成功背后的密码之一就是黄永光教授“酿出扶贫好酒”的那份执着追求和勇于突破。
黄永光教授的“酿出扶贫好酒”,既实事求是,又善于创新。按常规,生产酱香型白酒是贵州的优势,但黄永光认为,岩博海拔1900多米,气候和地理条件不适合出产酱香型白酒,而小曲清香型白酒是高原酿造优势。他们通过对彝族古法酿酒工艺的传承与技术创新,让酱香、清香和谐融合,成功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清香型岩博“小锅香酒”。
由黄永光教授的“酿出扶贫好酒”,笔者不禁想到,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有些地方在制定扶贫项目、落实扶贫产业上,不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产业优势、群众基础来考量,而是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热衷于盲目跟风跑,上项目随意性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产品销售困难,产业发展不起来。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我们各级干部要像黄永光教授“酿出扶贫好酒”那样,坚决摒弃浮躁心理,克服急功近利行为,俯下身、沉下心,多做调查研究工作,多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只有把市场需求和当地需要发展的产业、产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才能取得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的实效。
同时,黄永光教授的“酿出扶贫好酒”,也在启发、呼唤我们的科研人员要走出科研院所的大门:只有到农村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到企业服务产品创新,服务产业升级,才能把“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真正落子到每个产业、每个产品上。
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节节攀升,已经连续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雄踞全球首位,2015年更是首次突破100万件大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专利的转化率仅为10%,大多数专利处于“闲置”状态,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些企业将专利申请作为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一个指标或是取得垄断权的途径,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也将专利申请用来为自家的创新能力“撑门面”,专利申请人将专利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筹码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就是在这样的异化中,科技专利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甚至一度提出要清理“垃圾专利”,问题的普遍性及严重性值得我们反思。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专利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如果我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都能怀揣黄永光教授“酿出扶贫好酒”那份虔诚、执着和追求,有的放矢,让专利“接地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能“酿出扶贫好酒”,而且能“酿出乡村振兴好酒”,“酿出企业转型升级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