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庞博)“岩博酒业”一举成名,“人民小酒”火遍大江南北。
偶然背后有必然。在贵州这个盛产酱香型白酒的地方,“人民小酒”是少有的清香兼香型白酒,而这也让它成为酒体品类创新的典型代表。创新背后,是贵州大学“酒博士”团队的技术支撑。
岩博酒业前身是一个私人酿酒小作坊,2001年岩博村收购作坊为集体所有,更名为岩博小锅酒厂。2013年,160多户村民投资入股,注册成立盘县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这是村民共有的酒厂。”“人民小酒”的定位或许与此息息相关。
“人民小酒”诞生的初衷,就是要助力脱贫攻坚。2013年,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岩博村开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把岩博小锅酒厂的规模从200吨扩大到5000吨。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白酒研究院)教授、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黄永光受邀为岩博酒业总工程师,义务为岩博酒厂提供技术支持。
一口铁锅,一个杉木甑子,一坛酒……传统工艺酿造的“小锅酒”在岩博已有600多年历史,要从小作坊变成规模化的现代酒厂,需要的不仅是量的改变,更需要质的提升。
“贵州的酱香型白酒当然是优势,但岩博海拔1900多米,气候和地理条件不适合出产酱香型白酒。”贵州第一位科班“酒博士”,主攻发酵工程领域白酒风味化学、白酒功能活性健康成分等方向研究的黄永光认为,做浓香型、酱香型都不适合岩博酒厂,而继续做小锅烧酒产品低端,不利于打出品牌。
怎么做?黄永光将目光聚焦在清香型兼酱香型的路子上。这种白酒的酿造当时在国内基本还是空白,而且酱香型白酒是贵州优势,小曲清香型白酒是高原酿造优势。黄永光认为,“可以大胆试试。”
从2013年酒窖打桩,到2015年下半年新厂建成期间,黄永光带领研发团队一边进行酒厂规划设计,一边进行岩博系列酒的研发,试生产。通过对彝族古法酿酒工艺的传承与技术创新,让酱香、清香和谐融合,成功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清香型岩博“小锅香”酒。投产第二年,岩博酒业实现销售收入3800多万元,初步获得市场肯定。
2017年7月,由季克良、周新虎、范德泉、傅若娟、方长仲、邱树毅、封家文7位中国白酒权威专家、大师组成的专家组到岩博酒业调研、考察,就“小锅香”的三组酒样进行品评,给出的评语是:酒体清亮透明,清酱协调,香气幽雅,醇厚丰满,细腻柔顺,回味悠长,具有独特风格,是酒体品类创新的典型代表。
黄永光一直记得,季克良在那次品评后叮嘱他的话:“3号酒样很独特、很有潜力,是未来高端酒风格的发展方向,你再细致研究一下。”如今,岩博酒业已发展出C系列、G系列、小锅香酒、人民小酒、小酿酒等多个系列。
除岩博酒外,眼下,黄永光和他的团队还为“镇远花酒”提供技术支持。这是一个集药食花卉种植、酒类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养生、酒糟食品深加工为一体的项目。
“酿出扶贫好酒。”黄永光说,这就是他和他的团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