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营销大赛“营造未来”校园公益宣讲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10浏览次数:28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蔡佳 实习记者 赵昱 杨婷婷 报道|摄影 杨林 邓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营销理论,同时加深学生对公益事业的了解,11月8日晚,由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主办,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青志协”)承办的创意营销大赛“营造未来”校园公益宣讲会在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509报告厅举行。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佰特教育贵阳负责人孙红方,佰特教育青年项目负责人唐龙彪以及各学院青志协代表参加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分为创意营销与公益创新两个板块。在创意营销板块中,孙红方通过对两组数据和两组实验——塞利格曼效应和桑代克的迷笼的分析,向同学们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她表示:“通过营销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接着孙红方向大家介绍关于营销的基础知识,强调了营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期间,她组织在座同学做有关营销的游戏,让大家对营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她向大家介绍创意营销大赛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主要内容,赛制以及奖项设置等。她强调,举办这个大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真正的将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营销的内涵,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准自身的定位。

在公益创新板块中,孙红方就支教的形式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在几番对话后,其中有同学提出:“如今的短期支教活动,周期短,效果差,受到诸如物资、人力等的限制,不少支教志愿者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那么,短期支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面对同学的质疑,孙红方结合自身的支教经历回答了这一问题。她认为,公益的效果如何不是由其周期的长短来决定。短期支教真正的意义在于:志愿者在不断切换支教地点同时,能积累大量经验,这将更有利于长期支教的开展

相关链接:塞利格曼效应:“塞利格曼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一组实验中得到的,他在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狗的这种绝望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成为“习得性无助”。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后来许多人将此说法归纳为塞利格曼效应。桑代克的迷笼: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责任编辑:杨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