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贵州大学与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记者 杨春凌 通讯员 庞爱忠)
近年来,贵州大学聚焦精准扶贫,坚持“贵州大学姓贵州”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己任,通过技术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模式,为贵州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添彩。
在实践中,贵州大学以重点建设服务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农业现代化、生态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四大类20多个研发与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潘核桃”“酒博士”“茶专家”……这些都是贵州大学教职工到各地开展扶贫工作时,当地老百姓给他们的尊称。他们有的用13年坚守换来一方产业振兴;有的因为常年上山下乡、居住环境简陋,38岁患上风湿;有的致富一方后又继续跋涉异地,只为贫困农户眼里的渴望……他们中不少人成了扶贫明星,但更多的人不为名利,默默奉献。
有准劲 科技兴产树信心
“九五”期间,贵州尝试发展猕猴桃产业,贵阳市修文县种植了4到5万亩。2004年,到修文县进行调研的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龙友华发现:由于品种不配套,农民没有掌握生产技术,缺乏市场渠道,猕猴桃种植面积大幅下滑,一下降到了8000亩。
政府没底气,百姓没信心,猕猴桃产业走入低谷。龙友华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对当地的环境气候资源进行调查,结合产业发展趋势,认为猕猴桃产业可以做大做强。
2006年,龙友华在修文建立了两个科研示范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和技术攻关。2年后,经过贵州大学专家改造的科研示范基地产量增加了近十倍,产值增加了十几倍。
看到了希望的修文县从2008年起把猕猴桃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在全县大力推广。如今,修文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6.7万亩,2017年预计产值可以达到17亿元。
13年的坚守,龙友华此生再也无法与猕猴桃分离。在他看来,科技扶贫一定要坚持永不放弃,“当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山区的猕猴桃产业逐渐壮大时,内心感觉一份沉甸甸的成就和收获。当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个产业上得到推广、收到成效时,内心是非常欣慰的。”他的团队在这13年间,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扎根在修文。目前,龙友华的科研团队已申报专利20项,获7项发明专利,还有4个在研品种。
同样为一个产业坚守的还有赫章贫困户中的“潘核桃”。2006年,贵州大学农学院潘学军教授来到赫章,开始了长达11年的核桃研究,先后主持贵州省核桃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
11年,这个扎根泥土的教授,在赫章县的群山间写下了漂亮的“论文”:该县核桃种植面积由14万亩变成了166万亩,产值由3亿元变成了15亿元,核桃种植户户均增收超过了5000元。
百姓富了、产业火了,39岁的潘学军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一头花白的头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不止10岁。然而,当赫章农户远远看见他,大声喊着“潘学军,盼学军”时,潘学军决心再用10年,帮助赫章规划建设夜郎核桃主题公园,将夜郎文化与旅游产业、核桃产业结合起来,让百姓真正过上富足的日子。
2011年9月,三穗县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无公害三穗鸭产业化经营,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杨胜林参与项目实施,为三穗县组织编写了《三穗鸭养殖技术》系列标准1套,2014年出版了专著《三穗鸭规模化生产》,对三穗鸭产业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
他和三穗鸭的缘分没有因为课题的结束而终止,2016年,杨胜林经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农委等部门选派到三穗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并兼任三穗县科技服务团团长、三穗县瓦寨镇科技副镇长,再续三穗鸭前缘。
今年,杨胜林与企业合作,把自己4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商品鸭基地进行转化应用,并为当地政府编制《蛋鸭养殖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三穗县鸭产业扶贫专项规划(2017-2020年)》。
2013年8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深入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听取基层群众对省委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时,岩博村村支书余留芬希望将村办企业小锅酒厂的规模从200吨扩大到5000吨,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需求就是号角,希望就是命令,在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白酒研究院)工作的黄永光受邀成为岩博酒业总工程师。黄永光将目光聚焦在清香型兼酱香型的发展战略上,清酱兼香型白酒酿造目前国内还是空白,而且酱香型白酒是贵州优势,小曲清香型白酒也是高原酿造优势,可以大胆试试。
定了主导方向,接下来就是苦干实干。黄永光博士带领团队立即开始研发,试生产,大生产,一步步向前推进!从2013年打桩,到2014年建厂,盘县唯一的村级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已有C系列、G系列、小锅香酒、人民小酒、小酿酒几个系列品牌酒。2016年,岩博酒业实现销售收入3800多万元。
岩博村是贵州省“三变三改”发源地,作为岩博村的标杆企业,岩博酒业成功帮助岩博村民脱贫致富。全村有120多名职工在酒厂工作,他们每天工作半天,每月收入2000多元,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一个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
安华明在贵州龙里、大方、黔西、播州及六盘水等地区主要刺梨基地进行示范推广5000余亩,通过技术培训带动合作社及农户千余家共3万余亩;金林红构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化学防控为辅”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石阡、湄潭、凤冈等19个县(区)示范应用,建设示范基地30余个,集成示范10万余亩,11家企业2.5万亩茶园作为贵茶联盟成员,产品全部出口欧洲;张明生在黔东南建立了太子参、何首乌、钩藤、山慈姑、昆明山海棠、茯苓、灵芝等20多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万多亩,辐射带动中药材种植30余万亩,年均创收1100余万元,辐射带动5000多户药农增收。近三年,贵州大学校地、校企合作项目2000余项,在合作项目中有900余项是无偿服务地方与企业的项目,合作资金达2.2亿元。
拼韧劲 接力驻村谋出路
贵州大学助力扶贫还有中坚力量“驻村第一书记”。
“我们的小康之路才开始启程,能不能让他再干一段时间。”去年,即将结束驻村第一书记返校的贵州大学驻村干部舒钟祥,被贞丰县五里岗村村民联合签名挽留。
两年前,舒钟祥主动请缨,前往五里岗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已有心理准备,舒钟祥仍记得,到村第一天看到五里岗村的那一刻,“心还是一下就凉了,太穷了”。为了便于日后开展工作,舒钟祥一来就直接住进村民家里。一开始,村民曾一度质疑他这个“不速之客”的身份,怀疑他的驻村动机。
在一次走访中,舒钟祥发现一名65岁的残疾空巢老人何启华靠养蜂增加了不少收入。这给舒钟祥带来启发,想到就干,他立即着手发动村民养蜂。2016年,五里岗的养蜂业发展颇有成效,全村蜂农纯收入60余万元。
村里有个叫蒋祖信的返乡农民工,早年到广东鞋厂打工,返乡筹建鞋厂过程中,由于不熟悉政策,遇到了不少困难。舒钟祥知道后,为他出点子、跑政策。2016年2月,龙场五里岗迪路鞋业有限公司开业,直接带动村里45人就业,迪路鞋成了五里岗村的名片之一。
如今的五里岗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办起了1个公司2个合作社,村民入股入社并得到分红,消除了“空壳村”,农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
五里岗村村支书方卿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找到了致富路子,全村肉牛养殖从最初的200多头发展到400多头,中蜂养殖从最初的100多箱发展到600多箱,蔬菜种植扩大到300多亩,新建大棚20多个,人均收入从2015年2700元提高到2016年10400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到现在的10多万元。”
贞丰县者相镇冬妹村“第一书记”杨开宇,是贵州大学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开宇驻村第一件事,就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入户走访调查摸底。他发现缺乏致富技能、产业空虚是贫困的症结。
杨开宇推动引进企业和者相镇政府合作成立公司,发展食用菌种植、加工和销售。第一期建设完工,食用菌公司解决就业50余人,工人全部是冬妹村精准贫困户和村民,带动20余农户发展食用菌。食用菌第二期生产基地已投入建设,计划提供岗位80余个,临时岗位200余个,带动创业农户80余户,预期年产值1000万元。
像舒钟祥、杨开宇一样,一批又一批贵大人走上“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之路。对门山村“第一书记”周春积极为村惠民合作社农产品寻找销路,与贵州大学食堂签订协议,解决5千斤西葫芦销售问题;龙场镇坡柳村“第一书记”高军波积极挖掘保护已有百年历史的坡柳娘娘茶古茶树,帮助茶叶合作社、茶农提升技术、提高产量质量……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到毕节调研核桃种植情况
核桃专家潘学军现场指导
龙友华教授科研团队指导猕猴桃溃疡病防治
贵州大学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
下狠劲 “加减乘除”治痛点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段忠贤老师,到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挂职,助力扶贫工作。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政策,对于西秀区的很多贫困村,产业扶贫依然存在“痛点”。段忠贤经过调研发现:一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从田间地头到消费餐桌,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和销售成本层层加价。“在农户手上一块钱一斤的黄瓜,到菜场上涨到了三块钱一斤。”段忠贤举例说。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能力特别是市场营销能力较弱。三是贫困户对接市场的能力比较弱,一些贫困村存在“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四是难以实现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
破解产业扶贫的痛点,他提出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加法”是加强贫困户与市场的利益联结;“减法”是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乘法”是激活沉睡的资源,将资源劣势转化为资源福音;“除法”主要是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今年3月以来,贵州大学食堂的“菜篮子”已经对接上了西秀区贫困户的“菜园子”,贵大师生吃上了放心菜,西秀贫困户蔬菜不愁销路,实现了校地双赢,“贵州大学师生在食堂每吃一顿饭都在为西秀区的产业扶贫做贡献”。
“将西秀区贫困户农产品与贵大食堂连接起来,目前来看是一种紧密联结贫困户利益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脱贫难、发展难的问题。”贵州绿野芳田公司总经理王钰这样说。
在与西秀区农校对接成功模式启发下,贵州大学通过在普定县、丹寨县扶贫的教职员工,组织贫困户把农产品送进学校食堂。
以段忠贤为代表,贵州大学每年选派20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先后派出40余名专家到对口帮扶村开展调研,400余人次到贞丰县对口帮扶村实地走访和帮扶。
贵州大学落实大扶贫战略,出实招,见实效,开展扶贫研究,获贵州大扶贫战略专项研究招标课题立项12项;受省委组织部委托,为台江县做了15个村的党建带扶贫规划;核桃专家潘学军教授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奉献奖”“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近万名贵大学子深入贵州脱贫攻坚第一线,到农村开展支教、服务、调研等主题实践活动。
有人总结说,贵州大学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有“三股劲”:准劲、韧劲、狠劲。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说:“要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科技导向、市场导向和责任导向,集聚一批学者,汇集一批成果,科研立足贵州,服务脱贫攻坚。”
“五个导向”是纲,“三股劲”是目,如今这“三股劲”正拧成金钢绳,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