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植物保护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17-09-21浏览次数:385

贵大新闻网讯 9月21日上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贵州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植物保护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一流学科由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精化中心”)牵头、联合贵州大学农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共同建设,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学科建设基础夯实、学科平台资源丰富、人才队伍优势突出、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早在2000年,在省教育厅和贵州大学党委与行政关心支持下,以贵州大学精化中心师资队伍为核心组建农药学学科团队,成功申报获批了贵州省首批两个博士点之一的“农药学”博士点。2007年申报获批了贵州省首个、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唯一的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及“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依托“农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农学院与精化中心师资队伍为核心获批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经建设,形成了农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调控化学与生物学、农产品质量安全两个自主增设博士点。

在宋宝安院士的带领下,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20余项,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原创性论文,攻克了植物保护学科领域一系列重大难题,在绿色农药创制与免疫激活作用机制及害虫灾变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农药与功能分子制备及其性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秉承贵州大学姓贵州、立足贵州办一流的原则,宋宝安院士带领团队,开展贵州茶树、生态水稻、赤水金钗石斛等山地高效农业重要作物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究和大面积示范工作,助推贵州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仅以茶树病虫害防控为例,宋宝安院士提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助”的茶树病虫害生态调控理念,构建了以草治草、生态调控、农艺调控、物理防治、天敌防控、生物防治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体系,在全省21个重点产茶县建设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基地,指导全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推动制定了“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和“全省绿色防控产品应用指导名录,按照欧盟标准为茶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绿色防控与质量检测把关,累计培训茶农和农技人员3万余人次,为贵州茶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创新的系列绿色农药产品与技术在我国农药数十个骨干企业成果转化和广泛使用,产生了显者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农药工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上述工作,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汇聚了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先后实现了贵州省博士点(农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农药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创新团队(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控制)、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创新联盟(高效低风险农药)等多项重要科教指标零的突破,为贵州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支撑贵州大学化学学科成为贵州省首个ESI前1%学科、带动植物与动物科学进入ESI排名前1%,为植物保护一流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6年,贵州大学党委、行政立足学科特色与优势,推选了杨松教授作为学科负责人牵头进行植物保护一流学科建设的申报书编制工作,学校规划处冉光圭副处长负责贵州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编制工作。2017年,在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遴选中,植物保护学科在通讯匿名评审中以96分高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位居12名(约前20%),尤其是农药学学科梯队强、研究水平高、成果突出、影响较大。按照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文件有关要求,由学校学术委员会票决推荐植物保护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2017年7月8日,省教育厅主持了省外5名院士和相关战略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论证通过了《贵州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及《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建设方案》,并按规定呈报省政府审核后,于7月10日正式上报教育部。2017年8月,教育部返回建设方案修改意见,学校组织学科团队成员进行了建设方案修改完善,并按期提交教育部。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文,最终明确了贵州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植物保护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一流学科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将植物保护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并带动化学、生物学、农业科学、大数据科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着力破解贵州重大问题、重点难题,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逐步形成自身优势,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领军型高水平大学。

 

责任编辑 尹梓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