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日报:中国发展论坛·2017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7-01浏览次数:43

时间:2017年06月24日  来源:黔西南日报

增强绿色科技供给 助推山地高效农业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贵州省科协副主席、贵州大学副校长 宋宝安

贵州省是全国“三农”问题最突出的省份,2016年有493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要全面同步小康,任务艰巨。

2016年,贵州全省实现了特色作物种植加工占第一产业比重的64.4%,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0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值增长6%,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而以科技作为支撑,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96万亩,产量28.4万吨,茶产业产值近3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其中,产量、销量均同比增长2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贵州14个产茶县中,茶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890元,增幅达88.4%。茶产业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中,贡献十分突出。

不过,在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茶叶快速发展,茶树病虫草害危害加重,对产业构成影响;二是不合理使用农药危及产业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剧产业发展风险。因此,坚持以“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化学防控为辅助”的现代植保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茶树病虫害集成防控技术体系,刻不容缓。对此,我们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主要有:采取生态系统构建与恢复措施,推广农艺管控技术的应用,注重生物防治技术,即天敌控虫技术的应用,注重物理诱控技术的应用,以及生物药剂防控茶树害虫技术、集成防控茶树害虫技术等。

科技创新助力贵州农村发展换道超车

 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张 军

贵州的贫困,是一种富饶的贫困,其中原因很多。如今,在第三次农业科技浪潮下,特别是分子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其中,电子商务平台更是重中之重。
电子商务平台解决了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发现市场和找到市场,可以用网络、金融、无抵押贷款、众筹等方式,为解决资金短缺提供有效途径,可以帮助解决技术人才短缺,加强联系,进行线上咨询和诊断,也可以激发出无限的创新形式,加快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发赶超步伐,实现贵州农村发展换道超车。

建议政府加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城乡全覆盖,让机构、企业和个人便捷、高效、便宜的上网;加强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商品的物流成本,真正实现高效便捷货畅其流的格局,让每一件商品都能送达到它想要到达的地方;培育和做大、做强电商企业;培育和大力发展“本地”的小微快递企业,解决大快递企业难以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出台政策鼓励电商平台的创新。

创新土地资源利用与经营模式促进精准扶贫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 朱道林

中国扶贫问题,重点在欠发达地区,难点在农村。

欠发达地区由于其在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方面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探索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探索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农业经营模式,是现阶段探索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欠发达地区往往具有土地资源要素优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保障。不过,土地资源利用与经营模式创新,面临着不少困难。在面临历史性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内形成的主要农业经营模式为欠发达地区扬长避短提供了现实借鉴,如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同时,部分欠发达地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可行做法也应分析其推广价值,如“旅游相关产业+农户”模式、互换并地模式、部分环节的适度经营模式等。

在当前精准扶贫的战略指导下,欠发达地区更应注重土地利用与农业经营方式的地域可适性,在引进和推广其他欠发达地区农业经营模式时,应充分考虑本区域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农户需求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借鉴。

以创新理念开辟民族地区大数据发展新领域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研员、研究员 毕 业

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乃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各国创新发展之趋势,科技是推进创新的主引擎。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创新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以“大数据”等超强计算功能软件、高性能传感器等智能硬件支撑一批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相继开启产业化进程。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谁掌握了优质的数据资产,谁就更有可能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有学者将“数据”比作工业化时代的石油,实际上,数据对于企业和投资者的价值,与农耕时代土地的属性更为接近。

大数据既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消耗资源少的绿色产业,期望集聚培育大数据产业,使之成为西部的创新先锋。

大数据战略行动能够发挥黔西南州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对黔西南州是一场抢占先机、跨越发展的“突围战”,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既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又可直接跨越一个发展时期。

林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的实践

             浙江省丽水市政协副主席、丽水市农科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金爱武

农民需要技术,农村需要技术。

以促进“绿色增长和林农增收”为目的,加快林业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需要农民采用科技。引进和推广成功技术才能解决技术产业化问题,即以“技术规范”和”项目带动”形式进行技术传播。

专家学者不是万能的,农民不是愚昧无知的,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民。林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首先需要了解农民生产什么,需要什么,困难是什么,然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确定农民需要的技术,使农民在现有的劳动力和财力情况下使用技术,转化为成果。

目前形势下,研究、推广的目标由传统的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研究和推广人员操作的推广转变为科学家、推广人员以及农民共同参与的研究、推广活动,让农民参与到技术的研制和推广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者和技术使用者的紧密结合,并设计出合适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研制出的技术更容易因地制宜,也更容易被农民采用。

探索发现,建立科技示范区、现代林业园区、专业示范村等,是使技术服务在面上得以拓展的重要解决途径。

从粤港澳科技成果产业化经验看科技助推贫困地区脱贫

               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香港华菁会副主席 刘 宾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这些都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发展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毗邻广东的港澳地区,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较好地弥补广东科研水平和培育科技人才的不足。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可提供国际化融资、会计与法律等多项服务,而广东的巨大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则可以帮助港澳的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双方优势共同打造“中国硅谷”,真正实现互补共赢。

粤港澳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经验,简要地说,主要是产、学、研、售的紧密结合、科技风险投资的积极配合以及双向交流引才融智与鼓励创新。

科技助推脱贫,贫困地区可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发达地区高校与企业科技成果并高效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良好的科技资金竞争使用机制,并逐步引入风险投资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从领导干部到科技人才到双向交流招才引智的长效科技扶贫机制。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创业式扶贫 推动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蒋作君

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我谈几点想法:

一是要把科技扶贫作为贫困地区发展原动力、强支撑。创新驱动是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升脱贫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支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使科技创新深度参与其中,使科技扶贫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扶贫的关键所在。重视贫困地区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是科技扶贫的重要前提。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促进农村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除了政府外,不但要靠采取有效的机制,切实发挥好科技特派员、专家和院所等的积极作用,还要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立足点放在广大农民身上,把广大农民组织和发动起来,通过科技部门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有效结合,使广大农民掌握脱贫技术和本领,走科技扶贫脱贫之路。

三是要把发展创业式扶贫作为科技扶贫重要着眼点。不论从扶贫工作者的角度,还是从贫困人口自身的角度,要使贫困人口真正脱离贫困,都要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能片面认为贫困地区不存在创新创业问题。当前,要把农村信息化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四是要把农村科普工作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支撑。科技扶贫要特别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科技和教育文化素质。要下决心大力培养贫困地区本土人才,提升贫困农户技能素质和进取意识,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创业创新技能,促进脱贫增收,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推动大数据扶贫 实现消贫赋能

                     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徐晓兰

我国扶贫方式正在由“漫灌”向“滴灌”的精准扶贫转变。

精准扶贫模式,要求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但是面对当前日益艰巨的扶贫工作任务以及庞大、复杂的扶贫环境,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数据,可以提高扶贫精准度。

依托大数据不但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而且能够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扶贫决策,推动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电商消贫,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新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消贫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一切都使得电子商务成为消除贫困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大势所趋,社会必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云、网、端”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快速安装,为扶贫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农民们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把脉市场需求,点点鼠标就可以把产品销售出去。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解决了公平、包容和信息不对称,为贫困者提供了全新的上升通道。新经济的常态是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微经济。平台提供了社会服务的共享能力,共享使得商业基础设施能力为贫困者所用,从而释放出草根的创新力,使他们成为微经济的主体。贫困者们不用再东奔西走,通过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完成创新创业,摆脱贫困,走向富强。

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黔西南州委政研室副主任 王沾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黔西南最根本的任务是决胜脱贫攻坚。决胜脱贫攻坚,必须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引擎,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向科技要动力、要效益,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跨越发展。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决胜脱贫攻坚的新动力,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迫切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才能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能和动能,才能更好地助力决胜脱贫攻坚。要强化企业在转化科技成果中的主体地位,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转化科技成果,运用科技成果转化来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在产业园区加快聚集落地。

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坚强的保障措施,因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和行动,必须加快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更好地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格局。

此外,要依法依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规范运行,建立适应成果转化要求的工作体制机制,创造有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力度 推进民族地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致公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党河南省委筹委会副主委、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 司富春

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是脱贫攻坚的重点,民族贫困地区具有丰富的医药健康资源优势,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靠什么?靠科技创新驱动。

特殊的地理区位、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特色的生态环境,使得民族医药在我国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民族地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原料药材投入不规范、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产业核心竞争力低下以及医药科技与产业创新人才和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等问题。

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民族地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联动协调,形成加快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大健康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要加强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四是要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库;五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拓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健康服务空间和领域。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贵州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作易

贵州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决策,符合贵州实情和产业需求。在政策上,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种扶持大健康中医药政策文件多达50份,其中国家部委级文件8份,前所未有。在资源禀赋上,作为全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的贵州,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中药资源极其丰富,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贵州中药材中品种多达4290种,蕴藏总量达6500万吨。在制药工业上,随着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贵州省医药产业稳步增长,全省医药工业企业已达300户,全省已建成医药产业园区近20个。在科技项目支撑上,国家支撑计划和贵州省中药现代化项目,专门成立了项目办公室,产业部门与科技部门合作,科技人员和现代科技发展技术水平在提高。

我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任务是实施健康养生、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药食材和健康运动产业发展。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策略。要集中规划、协调发展,解决中药材种植盲目性的问题。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中药材野生变家种研究。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确保种苗或种子质量,“药材好,药才好”,药材的质量是根本基础。要发挥专家作用,加强技术指导。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育优良品种。

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遵义医学院科研处处长 李晓飞

大健康医药产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要着力构建涵盖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

我们预计,大健康产业将是全球第一大产业,年支出总额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到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大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第五波经济浪潮新支撑。
但是,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正迫在眉睫。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缺少科技支撑,尤其是在贵州这样的贫困省份更为明显。

2015年7月,我省发布《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明确了我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近三年主要目标及工作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加值达到1180亿元。

目前,为助推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我校对赤水金钗石斛、绥阳金银花,正安野木瓜、正安白芨等地方特色产品为研究对象,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健康和医药产品研发。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区域贫困乡镇创新脱贫的困境及出路

                          贵州警察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 彭剑鸣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玉水镇为例,如何走一条民族区域贫困乡镇的脱贫之路?

玉水镇绝对贫困家庭数量少,且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户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子女众多(5人以上)且年幼,缺乏自主创收的能力;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发放的扶贫资金和低保救济金。此外,贫困户基本上都已经解决了温饱,其贫困主要表现为缺乏发展资金和流动资金,是发展状态中欠缺后续支撑的贫困。

村民自身难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脱贫致富,缺乏创新性发展的能力,一是因为村民脱贫致富能力差,二是村民创新致富的脱贫意愿强烈而路径缺乏,三是村民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差。同时,基层组织带头脱贫致富的欲望强烈却欠缺各种条件,如村级自治组织的领导者发展愿望强烈,且实施了各种致富的尝试和设想,但缺乏规模生产的资金,如村民对村级自治组织的信赖程度不高,一旦选举结束,村民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各种思路和想法、举措在抽象意义上赞成却在具体意义上持观望态度等。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贫困区域的发展路径,要脱贫先脱心理贫困,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展开创新脱贫的知识和技术传授,要探索风险最小化的民族区域脱贫创新路径。

农商互联创新产业模式助推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及脱贫

                      贵州勤邦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冯才伟

贵州勤邦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北京,目前,公司总资产约8亿,拥有300多项专利技术和2000个细胞株,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细分行业龙头品牌。

山多地少、农民文化水平低等,是贵州省农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状。实施脱贫攻坚,建立农商互联+绿产扶贫云栈是一个重要途径。其中,建立绿产扶贫云栈,有集配销中心、中央厨房、检测溯源中心、实验室超市、冷链物流中心、农资农技中心、休闲农业和众创空间等主要板块模式。

要农商互联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示范,就要发挥云栈大数据大内贸、大流通、大配送、大调度、大市场的重要作用,实现帮助合作社和农场完成种养殖数据的采集和排产管理和汇集数据形成县域农产品采收地图,提供给生鲜销售渠道商参考与订购等功能。

发挥“互联网+”融合效应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创新发展

                           黔西南州社科联主席、副教授 秦延华

“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基础平台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进而实现产品、业务和模式的创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或者产业之间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领域,打造新常态下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技术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研究民族地区在“互联网+”融合效应下的经济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互联网+”融合效应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效明显。走“互联网+农业”发展之路、“互联网+工业”发展之路和“”互联网+第三产业”发展之路,是重要途径。

总之,民族地区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应该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融合效应,通过网络平台载体,连接线上线下,深度挖掘资源潜力,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公众互联网意识,引进和储备互联网技术人才,要加快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创新发展。
“大数据+”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黔西南州委党校、副教授 戴卫平

 

黔西南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

如今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已成为统一战线参与黔西南试验区建设的一大平台,为试验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 得到了统一战线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认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更迫切需要统一战线帮助“大数据+”黔西南州的顶层设计,及“大数据+”的科技支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产业的优化。大数据让人类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回归本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山地旅游相关数据收集处理,能够实现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产业的优化。

“互联网+大数据+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黔西南州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完善大山地旅游业产业体系,革新传统旅游经营模式,加快“大数据+”助推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要加快“大数据+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旅游观念,充分认识到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数据+”时代产业革命的来临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黔西南州旅游产业应深入认识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寻找相应解决对策,以谋求黔西南州“大数据+”大山地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

科技扶贫技术成果——昆虫线虫防止核桃天牛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志龙

核桃是国内外栽培最为广泛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坚果营养价值高。贵州赫章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拥有“中国核桃之乡”美誉,是南方铁核桃的分布中心之一,年产值近6亿多元。而云斑天牛是核桃树重要蛀干害虫之一,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钻蛀取食为害,形成大量蛀道,使树干、枝干中空,严重时造成树木折断至死亡,造成巨大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损失。

可喜的是,昆虫病原线虫是国际上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对于防止核桃病虫害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筛选出高侵染力、高环境适应力的昆虫线虫,以有效防治云斑天牛对核桃树的危害,实现核桃的绿色、安全生产和山区农林生态安全,最终实现科技扶贫。

昆虫线虫的推广使用,使核桃病虫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秋冬季树干涂抹石硫合剂、氧化乐果乳油、吡虫啉、敌百虫等的用药量,并节约了人力成本。

(作者:文图/记者 卢雁妮 江兴勇 实习记者 刘朝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