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阡:石阡苔茶:在科技支撑下蓬勃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7-01浏览次数:55

时间:2017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石阡

石阡苔茶,一个以地方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已经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了今天的驰名省内外,11年间,石阡将茶产业迅速做强做大,冲出山门,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招牌产业,石阡县更是先后拿下“中国苔茶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三张立命的金质名片。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石阡县茶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无数茶人无悔的坚持,更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

偏居贵州东北一隅的石阡县,由于土地破碎,集中连片不多,一直以来都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收入十分微薄。石阡茶叶历史悠久,苔茶更是石阡独有的茶叶品种,却一直是间作经济作物,大多数人种植茶叶只是自己喝。2006年,石阡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决定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发展石阡苔茶,从2006到2010年间,石阡苔茶每年以5万亩的幅度猛增,同时,石阡苔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具有知名度。

生物防控,让茶叶保持绿色有机特色。数量上来了,如何提升质量成为了关键,在发展期间,由于经验不足,茶假眼小绿叶蝉等重大害虫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广大茶农增产增收,部分农户为防治害虫滥用农药,更影响了茶产业的健康。2009年的大规模病虫害险些给石阡苔茶带来灭顶之灾。茶属于保健饮品,不能有任何农药残留成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宋宝安院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来到了石阡。宋宝安是贵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绿色新农药的创制和农药学学科的人才培养,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被誉为“农业的保护神”。通过在石阡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宋宝安和他的团队为石阡茶量身打造了一套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在茶园引入天敌资源--捕食螨、瓢虫和寄生蜂,实施“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种植具有趋避或诱集活性的树、花、草等,利用“推--拉原理”进行生态调控,减少了茶园害虫暴发的频率,构建了茶园生态平衡系统。通过以虫治虫,消灭害虫卵,破坏传播途径,从源头上消灭了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为了探索高效、安全、经济、生态的茶园控草措施,宋院士与他的科研团队还在茶叶园区开展“以草治草、控草增肥、替代草甘膦”的工作,针对幼龄茶园、成龄茶园,筛选出适合茶园控草的草种,并优化了相关技术措施,根除了茶园除草剂的使用,让石阡苔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茶,如今,石阡苔茶已经成为了绿色产品的标志,产品质量达到了欧盟质检标准。

黑膜覆盖,极大缩短茶园投产时间。关键性问题解决了,石阡苔茶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2010年,省农科院对口帮扶石阡,通过农业科学专家在田间地头认真的科研,结合石阡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研发出一套黑膜覆盖技术。即采用黑膜对新植茶园进行覆盖,能起到保水、控温、提高茶苗成活率、加速生长等效果,经过科学验证,此项技术使茶叶从幼苗到投产时间从三年缩短为两年,极大提高了茶叶种植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得到了广大茶农的大力称赞。如今,石阡境内新植茶园全部采用了这一科学技术。同时,新植茶园间作套种等农业科学技术试验取得良好科技成果,推动了茶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石阡县龙塘镇在大力发展茶叶过程中抢抓机遇,率先在全县建起了茶业园区,园区覆盖全镇一半以上行政村,并成功入选全省100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依托产业,茶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崭新的民居、茶叶产业路、依山绵延的茶园见证着人们逐步走向幸福的日子,90岁高龄的龙塘神仙庙村村民王邦富已经采茶十年了,爱喝茶的他除了采茶赚取生活补贴外,通过劳动自己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耄耋之年还是神采奕奕。神仙庙、白泥塘、大屯、肖溪等园区内村落也率先在全县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陆续从贫困村出列,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科技手段的支撑下,如今,茶产业已成为石阡县最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全县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茶园220个,茶园面积42.5万亩,居全省第二,初步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石阡苔茶产品更是走出了大山,除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已登陆北京、上海、山东、内蒙古等10多个大城市茶叶市场。

2016年,石阡茶叶产量达1.966万吨,综合产值19.94亿元,成为石阡整县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重要经济增长点。今年,在贵州大学和省农科院的支持下,石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更规范、细致的茶叶科学技术培训,大幅提升了茶农管理技术。未来,石阡苔茶将在人们的勤劳努力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推动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