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高校“双一流”建设重在“思行合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9浏览次数:83

时间: 2017年06月08日 来源: 贵州日报
     学与思

进入“十三五”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双一流”战略的热潮中,贵州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设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行动计划。近期笔者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大学的改革》一书,特别是其学院篇,对清华经管学院近年来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感觉其经验对贵州高校建设“双一流”有很强的学习借鉴价值。

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始终坚持了“大学为学生”的主题和基本办学理念。学生、教师、社会、国家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都是大学使命的组成部分。“大学为学生”、教书育人原本是大学的基本使命,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兼顾四个方面的同时,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优先和侧重。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特别强调“大学为学生”的办学理念,并把它作为大学改革的主题,可谓难能可贵。

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有思想、有思路,体现了长远眼光、世界眼光、现代眼光。长远眼光就是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一生,不仅仅是当下的知识掌握和眼前的就业,要立足于教育育人的长远目标,尽可能避免急功近利。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经验,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智慧,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创造和建设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现代眼光就是要学习先进的和前沿的办学经验,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现代眼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教育理念,二是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眼光就是要把教育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之中,并以教育现代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基于事实判断。中国大学长期以来习惯上把“人才”作为一个词,把培养“人才”简单理解为育“才”,从而导致轻育“人”的倾向。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把教育教学问题区分为“人”与“才”两个维度,并进一步强调育“人”重于育“才”。对于中国教育的成绩与不足,用统计学中的“均值”和“方差”两个度量来刻画,作出的基本判断是,中国大学在育“才”上均值高、方差小,即平均水平不低,但是杰出人才不多;在育“人”上,正好相反,均值低,方差大,即整体素质还不够高,而且其中有些人素质很差。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创新驱动,也与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应有的地位不相称。强调育“人”重于育“才”是清华经管学院改革的重要的出发点。

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有“理想”、“激情”、“行动”,是三者的有机统一。清华经管学院把大学改革内容概括为两类: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前者要在育“人”上“提高均值,减少方差”,方法是关注每个学生,实行通识教育,恪守道德底线。实现后者要在育“才”上“保持均值,扩大方差”,方法是创造环境,促进个性发展,让突出人才能够“冒”出来。两者兼有就要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清华经管学院采取的具体行动是,自2009年以来,学院在通识教育方面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艺术与审美》、《基础社会科学》、《中国与世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八个课组。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清华经管学院还积极推进在学院层面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特别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学院治理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2年,学院在清华率先完成包括薪酬制度在内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改革的成功不仅为学院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之后在大学范围内全面开展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在治理建设方面,学院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努力。学院内部治理的理念是教师治学和行政管理职业化,即学术问题主要由教师决定,而行政工作主要由职业的管理和行政人员完成。在外部治理上,学院积极发挥校友会、顾问委员会、商学院组织等的作用,既促进了学院的发展,又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总之,高校建设“双一流”必须深化大学改革。大学改革既需要有思想有思路,又需要有行动有实践,重要的是“思行合一”。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给予我们有益启示,值得贵州高校认真学习借鉴。

 (作者为贵州大学校长助理、阳明学院院长)

■ 张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