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冉贤峰 报道|摄影 蔡佳)5月25日晚,“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机制:理论梳理与现实关照”讲座在我校北校区文学与传媒学院(下文简称“文传学院”)情景模拟实验室举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安担任主讲,文传学院副院长刘振宁担任主持。
讲座开始,郭小安首先对目前围绕公共事件抗争策略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大致的介绍。他介绍道:“公共事件中主要的抗争策略有以法抗争、以理抗争、以势抗争、以身抗争、以关系网络抗争、以气抗争、非对抗性体制(弱者的“韧武器”)、情感抗争和表演式抗争等形式。”在对每种抗争形式的具体讲解中,他或是列举事例,或是结合发生过的群体性公共事件,对各种抗争形式作了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讲解。随后,郭小安谈到了相对剥夺感概念。他介绍相对剥夺感产生的三个条件,通过举例说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过程,并分析相对剥夺感主要具有的递减型、欲望型和发展型三种形态。郭小安还谈到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情感动员,并围绕网络米姆、流行语与病毒式传播、标题(党)动员、谣言的建构与动员等方面作深刻细致解说。
讲座最后,郭小安总结道:“总之,在中国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仍然是贯穿整个事件过程的主线。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由于民主法治尚不健全,制度化表达、参与和监督渠道不畅通以及社会的断裂、价值的碎片化、社会矛盾的累积等,中国公众的社会抗争注定很难进入到理性和制度化渠道。‘依法抗争’、‘依理抗争’的逻辑被‘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所取代,于是乎,‘乱中取胜’、‘暴力崇拜’就成为底层公众‘无奈而理性的选择’。”
讲座结束后,刘振宁对此次讲座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形容它像一把锐利手术刀,细致深入地剖切了社会的各种现象。文传学院老师张媛说:“学术研究并不是抽象的空中楼阁,也可以是像郭小安教授一样,深入解读我们周围熟悉的事物。”
【责任编辑:童奇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