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立志立德 深学笃用——贵州大学书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发布者:prman发布时间:2017-05-18浏览次数:49

时间: 2017年05月17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庞爱忠
编者按

  历史的回响激荡在美丽的贵大校园里,总书记的嘱托激扬起中国梦的贵大篇章。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考察贵州大学,在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了解科研攻关情况,在中国文化书院参加正在举行的“溪山论道”读书会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大学生成才目标,既是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更是对贵州大学的亲切关怀。
  六年来,贵大人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在努力建设有区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新长征路上聚精会神谋发展,奋力前行谱华章。
  2017年5月9日,贵州大学党委中心组学习习近平同志考察学校时的重要讲话,校党委书记陈坚说:“回想六年前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党中央对西部教育的深切关怀。贵大人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方向、对标看齐,以思想、理论的清醒保证政治方向的坚定。”
  重温学习的热潮在校园里从未退却。“溪山论道”读书会已举办到63期,研习社、学习社、青马学社、国学社等一大批学生社团在贵大校园内群芳争艳。
▼▼▼ 百年学府谱新篇
“这是一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积淀很深厚的大学,是国家的重点大学,是贵州的最高学府。贵州大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学们能够在贵州大学学习,是值得自豪的。”5月8日,在贵州大学首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上,资料视频里习近平同志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溪山如黛,溪水绵长,风雨坎坷,岁月如歌。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次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大学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大学,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国家“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大学。
  十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人才共10余万人,广大毕业生踊跃到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三年来,广大毕业生积极参加基层选调、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超过64%,到省内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就业近2000人。
▼▼▼ 立德树人助成才
    当年,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培养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不渝奋斗的人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要努力的目标。
  贵州大学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于2014年建立阳明学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成为通专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贵州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成为贵州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并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贵州大学着力构建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秉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健全完善学业、事务、安全、资助、职业生涯及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等“七大服务体系”,以责任之心推进“纯风行动”和“博学计划”,以关怀之心聚焦青年成长成才,以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回馈社会,全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六年来,积极组织开展阳明讲堂、溪山论道、琴艺雅集、茶道表演、民族音乐会、国学讲座、成人仪式等1000余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开展早安阳明晨读、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法庭、花艺大赛、茶艺大赛、导游风采大赛等特色活动。建设“青年之声•贵州大学”平台与线下工作室,设置“有约坚强哥”“学院之家”等20个网上专家版块,打通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诗教进校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000多首学生诗词作品发表,10余部诗集出版,贵州大学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广大毕业生自觉投身到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涌现出: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救灾一线不幸被洪水冲走牺牲的锦屏县农业局干部潘仁泽,誓将无悔青春书写在贵州脱贫攻坚第一线、坚守在贵州最偏远、最贫困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的“三鞋支书”胡钧溥等模范人物。
▼▼▼ 服务地方结硕果
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考察时,勉励科研人员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三农”工作。
  近年来,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硕果累累。新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1人,率先实现了贵州省“零”的突破。宋宝安院士团队创新“控虫防病”技术体系,解决了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防控的重大难题,在全国累计推广应用4755万亩次,创经济效益48.45亿元。以毒氟磷为主导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新技术,在11个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示范区得到广泛应用,平均防效高于70%。
  贵州大学唱响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新建药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院、茶学院、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等一批特色学院和特色研究机构。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达到104项,创历史新高。近5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05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50名左右。在贵州省获批的10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贵州大学有5项,占50%。
  学校每年选派20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助力精准扶贫。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樊卫国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选育出了目前我国仅有的4个刺梨新品种,并在全国13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其中“贵农5号”刺梨新品种被我省确定为刺梨产业开发的重点推广品种,3年间推广了45万亩,累计可年新增刺梨鲜果54万吨、年新增产值16亿元以上。潘学军教授十年如一日,推动赫章县把小核桃发展成大产业,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长到163万亩,产量从0.7万吨增加到3.75万吨,年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15亿元,果农人均增收5000元。
  百年贵大的文化血脉、贵州人民的重托期盼、全校师生的砥砺奋进,始终成为学校可以触摸的精神印记,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坚不可摧的信念支柱。全校师生与党同心,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建设有区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书写中国梦的贵大新篇章。
                                    以学促行
                                万名学生齐参与
作者:唐娟

2011年以来,贵州大学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引导全校广大干部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校上下持续兴起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

学深悟透效果“实”
  学校利用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处级干部学习大会、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组织全校广大干部和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校党委书记陈坚、校长郑强分别作专题报告,解读讲话精神。广大干部师生沉下身子学,静下心来悟,学深悟透,领会精髓,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校党委副书记杨未深有感悟:重温讲话,再思前行之路。立志与磨砺,是每一个青年学子在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理想信念高于天,不忘初心,方能继续前进。
  学校每年召开重温学习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来自各学院的师生代表从不同角度畅谈学习体会。学生自发成立了“学习社”、“研习社”、“青马学社”等理论学习型社团,定期开展学习沙龙、“研习诵”等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活动,交流学习心得,诵读总书记讲话及学习感悟。仅研习社就吸引了800多名研究生加入。今年4月,中宣部副部长鲁炜到贵州大学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同学们自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情。
丰富载体形式“新”
  六年来,学校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把重温学习引向深入。
  学校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30个学院组队参赛,近万名学生参与了网上答题。在重温学习演讲比赛中,大学生们用铿锵的演讲表达了自己对讲话精神的理解。
  各单位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深化学习效果。学校研究生工作部开展了主题征文和微视频比赛。团委组建了大学生宣讲团,到广大同学中宣讲。中国文化书院召开专题讨论会,结合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关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积极探讨文化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了硬笔书法大赛,参赛选手选取讲话节选为比赛书写内容。通过比赛和作品展示,让同学们把总书记的嘱托牢记于心。
  农学院果树学硕士生导师潘学军教授作为该校青年教育科技工作者,通过学习,时刻牢记嘱托,勤学创新,立志为培养学农、爱农、专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实现科技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而努力奋斗。

善用平台氛围“浓”
  在学习活动中,学校通过在校报、新闻网、校园广播、网络电视台,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闻宣传平台开设专栏、专题、专版等形式,大力宣传讲话精神,宣传重温学习的重大意义,宣传各种学习活动的动态和成果,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积极与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沟通,借助主流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习活动的影响力。
  2016届校友、贵州省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胡钧溥毕业后仍不忘当年在学校学习时的情景:我曾经有幸在文化书院参加重温学习活动,正是那次学习,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努力做中华民族脊梁的红色种子。在党的培养和关怀下,这颗种子伴我成长,渐渐托起了我青春的梦想,引导我奔赴基层,奔赴脱贫攻坚战场最前线。我要努力做好团结村的脊梁,不忘初心,不负期许,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内心积淀成为参天大树,托起一生的信仰。
  “我们应该选择吃苦,不管是在艰辛的科研路上,还是到基层农村中去,磨练出一身本领,收获丰盈的人生。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武君通过学习,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并不断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