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夯实支撑体系让“农校对接”融入精准扶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12浏览次数:44

来源:贵州日报    时间:2017年4月12日    作者:伍国勇
       ◎专题·聚焦贵州脱贫攻坚

“农校对接”工作是由教育部、农业部和商务部于2009年11月共同发起并实施的,旨在探索从“田头”到“餐桌”直销模式的一项惠农惠校政策措施。通过“农校对接”、减少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学生食堂的采购成本;有利于促进农民订单式生产,提升农民标准化种植水平;有利于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利于加快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规模和速度,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贵州省因地制宜,开创性地把“农校对接”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贫困户的农产品送进高校食堂。安龙县以“农校对接”为抓手,为学校、合作社(公司)和农户积极搭建农畜产品交易平台,畅通销售渠道,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据悉,该县以“学校+农户、学校+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县教育局、扶贫办等单位牵头,截至2016年10月,61所学校与19个合作社(公司)、201户农户累计签订了266份供销协议,农产品购销1180余万元,惠及农户242户859人,其中贫困户105户368人。有效解决农畜产品“卖难”和“买贵”问题,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推进小康进程。贵州大学与安顺市西秀区、黔西南州贞丰县、黔东南州丹寨县等地方政府建立精准扶贫“农校对接”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合作社、贫困户主要农产品直接进入高校后勤采购程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降低高校采购成本。

农校对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物流模式、产品质量和系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做好农校对接,必须夯实六大支撑:

生产支撑。根据学校需要,按照“规模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对接生产地点”的基本原则。积极发展订单式农业,重点依托生产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进入供货渠道,特别重视以零散生产为主的贫困户以适当方式直接进入高校后勤采购环节。广泛宣传和大力支持生产规模较大、质量安全水平较高、拥有自主品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高校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销售规模的扩大,同时鼓励将贫困户生产纳入合作社统一供货范围,进行间接扶贫。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相结合并且互为补充的生产支撑体系。

渠道(平台)支撑。地方政府要倡导建立“农校对接”直接供货渠道,搭建农校对接采购平台。一是搭建多方对接交流平台,通过定期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农户和当地高校,举办专场对接洽谈会、产品展示推介会等形式,为有关各方搭建对接平台,疏通对接渠道;二是建立农校对接的供需采购平台,让各供给方和需要方能够快速发布生产信息、需求信息,高校可选择性采购质优价廉的产品,生产方可自由根据自身优势直接供货,系统辅助性决策优先支持贫困农户供货,保证农校对接工作有效促进精准扶贫。

配送支撑。农校对接产品多为未加工或初加工的鲜活农产品,需要强有力的物流配送系统支撑。高效物流配送是鲜活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率、提高农产品增加值的重要途径。要选择并建立专用物流配送支撑体系,通过适当方式选择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建立冷链物流配送支撑体系,让所有对接产品能方便快捷地找到物流配送点,也让采购方能快速获得高质量鲜活农产品;加大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直接投入,重点支持有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配送功能,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等多种方式,建立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及高校需求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投入,对进入高校的部分鲜活农产品试行强制性冷链流通,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

检测(认证)支撑。为加快扩大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零散生产的贫困户直采鲜活农产品的步伐。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认证,委托质检相关技术机构,不定期对货物进行抽样检测,保证采购产品质量优良,也保证供货渠道的稳定性,促进标准化、生态化农校对接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加强认证工作,特别是“三品一标”认证,优先开展农校对接产品生产基地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在农校对接采购产品中的比重。

管理支撑。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广泛推广数字终端设备、二维码技术、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时点销售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QQ、微信、APP)等移动终端,进一步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支持各地高校后勤行业组织尽快建立公开、公平的电子信息采购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订单、配送一体化的优势,引导高校源头采购安全农副产品。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高校系统与有关方面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政策支撑。为确保农校对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需在省级层面从保障学生食品安全、维护高校稳定的高度重视“农校对接”工作。加强对农校对接认证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完善管理制度,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建设农校对接产品在储藏、运输、加工等项目方面的用地、融资、技术、人才和管理支持。号召各级涉农部门、协会及社会组织要高效服务于高等学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及贫困农户。搭建专用共享平台,促进农校对接产品在生产、采购、储藏、配送等多方面降低成本,使高校自行到平台提货和由平台配送到校等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支持建立全程实施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性,也为高校的规模采购、阳光采购、安全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由于存在对“农校对接”意义认识不足、政策扶持不足,渠道不稳定,配送能力不足,运作模式不清楚和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未来的“农校对接”的发展过程中,要全面推进“六大支撑”能力建设,强化生产、配送、检测、管理的一致性,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将学校、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全面纳入的有效模式,让贫困户的高质量农产品真正意义上送进高校食堂,使农校对接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政策。

                                                                                            (作者为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