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教书育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24浏览次数:52

 

 

时间:2017年03月24日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刘小明 

他从山东来,是专家,被赫章农民亲切的称为“潘核桃”;

  他从田间来,是学者,把科研论文“撰写”在黔中大地上;

  他从讲台来,是教师,将教书育人喻为最大的幸福。

  他叫潘学军,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蹲点”赫章县十年,将小核桃做成大产业,后以首席科技特派员身份,带动多乡多县脱贫致富。

  他曾先后主持贵州省核桃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还培育了4个核桃新品种,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

  如今,潘学军正积极推广核桃新品种,优化核桃的品种与品质,以科学技术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潘学军最喜欢还是在学校教书、在田间干活,最习惯的还是那句“潘老师”。

  作为老师,带给潘学军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感。“能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一天能成才,我特别欣慰。”潘学军说,“而教师最有魅力的是,让你的学生从喜欢你,达到喜欢这个专业,将来能去从事这项工作。学农业是很辛苦的,得耐得住寂寞,能在十年内培育出4个核桃新品种,算是幸事了。”

  在赫章十年,潘学军不仅要品种选育,做规划,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他鼓励一起做核桃的年轻人考研究生,做研究。现在,当初的有志青年都成为骨干,成了核桃专家,桃李满贵州。

  玉不琢,不成器。潘学军对学生严格要求,“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父母不会管,自己管不住,只有我们老师管。”潘学军认为,现在对学生严格一点,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大出息。贵州大学不会“严进宽出”,培养出一批社会所不需要的人才。一次,面对一名网瘾大学生留级问题,潘学军既痛心又狠心,经过再三思考,他要求学校将该学生留级一年。后来,这名学生在重要岗位从事秘书工作,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回农学院看望潘学军,感谢潘学军当年“管”住了自己,不然都不知道以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重伦理,善实践。会做人,能成才。这是潘学军心中的学生样。“把人都做丢了,还做什么学问。”潘学军说,“要对他们‘吼’三年,毕业以后才差不多。”

  虽然潘学军对学生严格,但每到毕业季,看到一个个从“少不更事”到毕业时“像点样子”,总会让他“心里酸酸的”。而每当学生回来看望他,也是他最高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