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发挥山地特色比较优势实施“小特精多”发展战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03浏览次数:486

时间: 2017年02月18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江东坡 王秀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我省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为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了实践路径。

  我省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92.5%,山间盆地仅占7.50%,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典型山区省份。我省农业发展的制约问题在于:未能客观认识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特色,长期追求单一的农产品规模和数量目标,农业生产结构与山地资源结构长期背离,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长期背离,农业未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实施“小特精多”发展战略。在追求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发展目标下,细碎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生态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障碍。但在食品安全成为市场的基本要求,对高品质、多品种、差异化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独特的气候、多样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却成了我省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辩证地把握我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特色,以高品质、多样化、差异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山地特色,发挥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实施“小特精多”发展战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强调的是生产和经营规模适度。生产和经营规模根据土地资源状况,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条件、品种适应性及经营主体的能力而定,而不是一味追求连片大规模生产。“特”强调的是品种和品质的特色。品种、品质发展要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利用生物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挖掘地方特色,突出差异性。“精”强调的是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及以此为基础的高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多”强调的是生产品种品质和经营主体的多样性。以众多“小特精”农产品为基础,形成品种齐全、各具特色的范围经济,满足市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实施“小特精多”发展战略的五个关键问题。实施“小特精多”发展战略,要全面提高认识,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向“绿色有机特色化”转变,推动与全域旅游战略的互动发展,打造“农业+品牌+互联网”营销体系,培育规模适度的新型经营主体。

  全面提高认识,做到研究超前,规划先行。我省农业发展的落后,根本在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落后。实施“小特精多”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中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研究战略实施的经济社会条件,全面提高认识。设立重大专项,就我省农业“小特精多”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前瞻研究。依托现有的省级研究平台,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加强农业经济问题智库建设。围绕“小特精多”发展战略,加强各级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学习、培训,变规划过程为各级干部群众宣传、学习、认识、思考、讨论、参与实施“小特精多”发展战略的过程。

  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向“绿色特色化”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增加产出效益,要求我们不能再一味的追求生产规模和数量,而是突出我省气候独特、生态优越、生物资源丰富的根本特色和最大优势,以全面无公害生产为基础,发展山地绿色特色农业。

  利用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小特精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增加产出效益,要求我们不再将农产品看作农业的唯一产出,而是利用我省山地气候凉爽、生态优越、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综合优势,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增强田园风光的观赏性,制造多彩山地农业景观,发展景区休闲农业和避暑休闲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增加产出效益,抢抓全域旅游战略实施和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机遇,开展适应“小特精多”发展战略的近距离营销,以旅游市场为农产品市场,以游客为绿色特色农产品消费者,实现绿色特色农产品“分散生产,就地消费,直接增值”。

  推动“农业+品牌+互联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增加产出效益,根据“小特精多”小规模分散生产的特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差异化、多样化、品牌化互联网营销与物流,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供求匹配速度,保证农产品多样性、差异性和品质价值的实现。

  重视经营管理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增加产出效益,要求我们不能再将农民视作农业的唯一经营者,而是根据“小特精多”发展战略分散生产的特征及其对农业技术、管理、经营、资金的较高要求,采取“内部培育+外部引进”方式,培育多元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山地绿色特色适度规模经营。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