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吕彦南 摄影报道)“关于狭义的理一分殊,其基本思想是,仁孝或仁爱作为普遍的道德原理,这是‘理一’;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身份不同,因而在实施仁爱的过程中各自遵循的义务和规范也就不同,这是‘分殊’。”林乐昌教授讲解道。
9月21日晚,我校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内灯火通明,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文科讲坛总第342期开讲,本期主题为“论朱熹的《西铭》诠释模式——以‘理一分殊’为标志”。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林乐昌教授担任主讲,中国文化书院邓国元教授主持讲座。
林乐昌教授在介绍了朱子对《西铭》解读的贡献与不足之余,还阐述了朱子对《西铭》本意的发明,同时也就朱子释义与本旨的偏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于对朱子释译《西铭》的现实意义,他解释道:“《西铭》所蕴涵的平等大爱精神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积极的传统资源,以批评和矫正差等之爱以裙带关系的形式与公权结合,进而强化以公谋私、权利世袭的官场生态。”
中国文化书院张新民教授作补充:“‘理一分殊’多次出现在朱子的思想著作中,可见其在朱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朱子曾把佛道思想引入到他的理论中形成他自己的独特体系。比如《法华经》中讲‘天资不同的人收获就不同’就与‘理一分殊’十分相似。”
来自哲学151班的陈关负表示:“虽然刚开始教授讲得有些晦涩,但渐渐地能跟上老师的思想,也明白朱子与张载思想的异同,我觉得今晚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王皓月 实习编辑:刘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