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的科研创新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4-23浏览次数:187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王名润 报道) 周英 ,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中药天然药研发与质量控制研究、以天然活性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向为药物化学、药事管理。
                                    坚守奋战在科研一线
   2006年,周英从美国肯塔基大学来到贵大。尽管贵大缺少实验器材,学科建设从零开始,但她没有退缩、从未放弃,执着地在科研创新之路上行走、奔跑。那时,她拿着学校提供的3万元科研经费东奔西跑,申请课题。“一个人的坚持总显单薄,但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露出了满意的笑靥,说,“在我身边,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每周四下午,周老师的科研团队都要召开例会。“在这里,我们会进行一周的工作汇报,交流科研心得,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新的发现,同时鼓励研究生的发言交流。”在她看来,药学研究是多学科结合的综合体,需要在多学科交叉中得到新的认知,并通过思维的碰撞交流以推动药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由周英带领的团队在药学领域一直孜孜以求,脚踏实地。截止目前一共进行了27项科研项目的研究,申请国家专利15项。在谈及最满意的项目时,周英认为是最近进行的新药研发项目。这种在自然植物中分离化合物并提取抗病毒因子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先导化合物的发展潜质不容忽视。“就像发现了一扇门。”周英说,“我们在门前一点点地摸索,试图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她表示,科技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即使是得到了认可的科研项目,也要继续创新,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科研工作需要日积月累,专利只是一个台阶,我们还要拾级而上。”


   对于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她认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她一直坚持“用两条腿走路”:一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带动技术创新。她表示,没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难以为继。二是技术创新要与贵州的经济相结合。“任何不以先进科技理论为指导,不与实际形势相结合,闷头苦干,闭门造车的所谓技术革新都是纸上谈兵。”周英强调,“创新,不仅是指新产品的研发与更新,更是指推动整个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创新是工作的要求,更是义务、责任和发自肺腑的热爱。”
                            在教学工作中推进科技创新
    在大学教育培养方面,她认为本科教育逐渐朝宽口径的方向发展,但大学扩招也导致了大学生专业训练不够等问题。为此,在教学上,她主张“大实验”的开展,也就是鼓励大学生们尽早进入实验室,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她强烈支持开展诸如SRT等创新培养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她建议大学教育不能仅仅依赖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还要“引进来”,通过外来的先进资源更好地“为我所用”。还可以探索本科生的导师制。“关键是要有一个引路人,指导他们发现学习的点,激发求知欲。”她说。


    在她看来,创新与工作、学习是紧密相联的。她指出,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创新已经与她的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了,尽管在科研团队中每个人研究的点不尽相同,但当一个个细微的点凝聚在一起时,就会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推动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谈未来,信心满满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此,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构想。最近,贵阳市也正在积极筹备贵安新区的建设,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周英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贵州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在制药方面,可以推动大数据与中药产业的同步发展,而这正好与时下倡导的“绿色、健康、环保”的主题相切合。省政府明确要求在2017年底将中药产业做到1000个亿,虽然任重道远,但她始终坚信,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贵州大学的药学研究定会更上一层楼,贵州省的中药产业也将会蓬勃发展。


   “无限风光在险峰”,科研创新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对于日后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周英建议:首先,大学生在科研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具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要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眼前的两三年。其次,大学生要沉得住气,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有长足的进步。最后,大学生要多多接触新的事物,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责任编辑:余思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