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新书书费与旧书回收——贵大书本费以及旧书资源利用问题

发布者:校办站点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25浏览次数:108

(贵大青年杂志社 祝凯悦 邹束英 章书)贵大枯藤老树依傍着的老图书馆,现代化的新区图书馆,朦胧灯光下的咖啡馆,唯一不变的是墨香一片。不同的地点,共同的四年,到底会衍生多少和书有关的故事呢?
                
刚入大学,总有那么多期待。然而失望也开始接踵而来。那是否抱怨过预收的书费问题?是否苦恼于有时候“课程与书本不符”的情况?想要的书本没有被学校预定到,认为对自己并无大用的书籍却拿在手中——一开始就在书上遭遇问题。

坐进安静的图书馆,享受静谧的空间,真安逸啊。于是你想拿一本书看看,可是却发现找遍整个馆都没有找到自己要的,不禁想大声呐喊:我要的书啊,快到碗里来!

毕业季来临,或是搬校区了,唉,那些什么《学生手册》、心理教育类书怎么办啊,搬走太累,对专业又没有用了。卖给旧书店?用来捐赠?还是直接返回给学校好了?选择,到底什么最合适?

  “书”一词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每天学习课本,阅读书籍,做练习,消费书本资源。在书本的世界里我们受益良多,那么你可曾有最大程度地利用它?当新书变成旧书或是废弃的资料时,你该怎样处理?学校该怎样回收运作?而这样的处理手段是否真正做到了无浪费、再利用?有没有满足大众的需求和利益?这都是问题。

“旧”资源,“新”共享

一位2009级大四的毕业生面对自己“最遗憾的事”时这样说:“只愿我们的大学读到最后,不要仅仅收获废书一堆,只值‘0.4元/斤’”。

四年的象牙塔,要考验你收获了什么不仅仅是毕业之后的一份好工作,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你的“旧书”如何利用和处置。

在跳骚市场买过旧书?二手书店里淘到选修课本?自己临近毕业发愁成堆的“书本”无处可去?走进这里,让你了解“旧书”的其他用途。

图书馆、咖啡馆的旧书时光

校园内的图书馆----

校园内最能接触旧书的地方莫过于图书馆了,而且目前新区的现代化图书馆建成开放,势必又有一批新书“进驻”,况且南北校区图书馆的书籍也都是随时间更换,那么换下来的旧书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新图书馆办公室负责人蔡老师给了我们答案:“目前最近的一批旧书正装订好,而另一部分则放在南区图书馆寄存,设立了一个过刊阅览室专门开放给大家。同学们也可以在数据库里寻找旧刊。”蔡老师认为对于现在图书馆的旧书资源,最好的手段应该是加强和电子资源的结合,因为它“覆盖面更广,更方便,使用时间长,利用率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书籍“喜新厌旧”的情况并不多见,许多同学表示欢迎更换新书的同时也建议留下旧书以供参考,北校区的老图书馆就是一个例子。“老图书馆的书都比较旧,但是不管是学术型的还是文学类的,旧书总是很能让人信服的。”尽管新区的新图书馆全面开放了,但北校区的老图书馆人数依然不减,“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怀旧情结’吧”。

咖啡馆的驻扎大军----

“试着想象,浓郁醇香的咖啡飘着香气,萦绕在昏黄朦胧的灯光下,然后你手执一卷旧书,纸张泛黄,散发年代的质感,细细品读,这是多么的惬意和富有诗意吗!”人文学院的宋安慧这样向记者描述。在贵大的文科学院中不乏像她这样的爱旧书的文艺范,而她们走出校园后,便常常“驻扎”在咖啡馆和奶茶吧里。

贵大老朝阳村有许多的奶茶吧,几乎每家店里都有一个旧书书架,“陶艺吧”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家的书籍杂志之类的大多是自己购买的,有些期刊会定期更换,给顾客无聊时作为消遣。”陶艺吧的老板喜欢安逸的生活,常常会放些舒缓身心的音乐,让顾客在阅读中享受放松精神。为大多数女性顾客着想,书架的其中一层几乎都是时尚杂志或是小说,“有一些还是‘镇店之宝’呢”,还是有一些年代了。

“恬谧”的兼职服务生小徐介绍店里的书籍时说:“一方面旧书价格便宜而且不损质量,另一方面看书主要看内容而非新旧,况且更多的顾客喜欢旧书,有文艺范。”她设想自己将来有一家奶茶店,就放上许多她喜欢的旅游书和故事旧书,“旧得有品味”。

“木桌,转椅,昏黄的灯光,一排旧书任君挑选,这样的生活还是安逸的令人向往的。”

“淘宝”旧书店

“毕业季,带不走又舍不得丢掉的书本,该怎么办?”

每一年的6月份,不仅是“悲伤和美好集结的毕业季”,还要面对各种不必也不便带回家的书籍处理之忧,所以各种地摊倾售和书籍倒卖成为热潮,老、新朝阳村的旧书店也就纷纷向他们伸出“友好之手”。

位于新朝阳村的“知新”旧书店的方老板早是“个中老手”了,每逢夏季便向毕业生介绍宣传,“拉拢”各方,一般向他们“征收”各种工具书和专业教科书,以及一小部分的文学类书籍。“肯定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库存足够或是销量不大的话肯定会少收,总不能白忙活。”方老板对这些课本的定价在1-5元不等,很多同学还是愿意接受的。“毕竟对于0.4元/斤来说,很是划算。”

毕业季的跳骚市场上“销量最大”的还要算是文学类书籍或是小说。“在毕业甩卖的时候淘几本小说回去看,给师兄师姐们做做贡献,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法学院法学专业的赵悦就在上一个毕业季买了一本安妮宝贝的《清醒纪》和蔡骏的《神在看着你》。

赵悦经常跑旧书店,“很多旧书店经常会有很古旧的书籍啊,我经常跟人文学院的同学一起去淘,收获还是蛮多的。”

新朝阳村“智慧斋”老板显然是抓住了这些“文艺青年”的心,常常到贵阳的库存处合收购站购买哲学类和历史学类的书籍。“我家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很少,一方面真正买这些书的同学不是很多,另外一方面是各个书店都在卖,没有特色。”

记者询问了几位在地摊上翻找书籍的同学,大多数是对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有兴趣,想要买几本旧书回去“好好钻研钻研”。“对于方向没有确定的同学,选择这样节俭的经济方式是很可取的。”文登考研班的指导老师建议道。

所谓淘书,在价钱方面肯定是要比市场价低上许多,一般要比新书价钱下降6折,而方老板的书店需要多考虑学生的经济接受情况,因此大多在市场价3折左右。

旧书店的繁荣为贵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不论是从大四毕业季倾销书籍还是大一大二购买图书,

 
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而经济上的负担也得到了减轻,总之还是让人乐在其中的。

预收和回收

学校为了保证在一开始就能提供给学生大部分的书籍,于是在新生交学费时便预收了1500元的书本费。而正式上课时老师和同学一起选定的书籍去教材科领取相关课本即可,不用再花上一笔钱,直接在1500元中扣取,直至毕业后再以“多退少补”的方式结算。所谓“多退少补”,公共管理学院的文老师这样解释:“一般是毕业班学生把他整个大学以来上的课程,选的书本等等数据交在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再反映给教学科研科统筹教材用量和剩余情况,好结算费用,超过1500的需要补上,不然学校会退钱给学生。”她表示,一般来讲工科学院的教材用费较高。而文科学院书籍较多,基本上大三就会用完书本费。

大学四年,累积了那么多书,有一些早就不想要了,有一些和专业无关,有一些只需看完考完就放箱底压着,自然是希望离开校园的那天能看见旧书被回收,或是被再次利用,说不定还可能得到退回的书本费。

贵大出版社就明确表示了自己会回收出自于他们的书籍,但他们也坦承:“这还需要看学校教材科的安排了,毕业生书籍可能会返回出版社,但也有可能被教材科扣下,留给下一届再使用。”谈及学生最关注的退书费价钱问题,他们承认:“一般会按原价返回给学生,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是就目前能采访到的贵大出版社来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难发现,学校选择他们的教材很少,必修课绝不占大头,他们自己也用数据说明:“目前提供给贵大的书籍种类不过20多种,在老师选择的书籍中占很少的比重。像英语由外研社负责,普通话也不归我们管了,我们主要也是一直提供的是计算机和贵州省情之类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旧书回收利用和退费情况主要得看学校安排。

对于旧书回收这个问题,廖老师提议大学生如果能将旧书完全利用,不管从经济、环保还是从书籍利用率上都得到了提高,“旧书上的笔迹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吸收和复习知识,这样的方式是我们很多老师都推崇的。”

大学校园是学子需要待上四年的地方,学习,生活,恋爱,除了假期,我们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无论怎样,它总是会带来一丝温馨。也许我现在谈“钱”这个东西会伤了整个氛围,但是它的确是我们出门在外衣食住行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若能好好考虑省下书本费和合理利用旧书资源的问题,让新生能在入学时省下一大笔费用,不得不说,这会让他们对贵大有着更多的期待和憧憬,之后才会更好的生活学习。

课本和教程不符?

第一学年,学校会发放大部分必修课书籍,然后在接下来三年我们又会收到发放的一部分选修课书本,以及在某些选修课上和老师一起预订课本。但时间长了,我们不难发现,总有那么些时候老师并未按照教材来上课,或是课本与课表不一样,这是怎一回事?

贵大学生课本预定流程为:教这门课的老师依照自己所教课程的方向选择课本和相关出版社,然后把书名、出版社报给学院教学科研科,学院收集所有老师的预订教材的单子之后送到学校教材科选择和采购书籍,最后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向学生们发放书籍。“中间流程比较多,所以经常会出现所发书目与老师所教的内容不尽相同,这是情有可原的。”2011级灾害应急管理的廖煜娟老师这样说。她表示:“这个流程虽然看起来略显繁杂,但从无数次的尝试来说,这是最简洁的方式。”

流程的复杂性导致了差异的形成,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谈到解决方式廖老师很无奈,同时也说出了很多老师的心声:“像我的话,课本不符合课程,我只能不断买书来充实我的课件和上课内容,但我不会叫你们都去买。应该很多老师都一样,一是为你们的经济问题考虑,二是买了这么多,你们肯定也不看,”同时她也提到:“有一些课程是很多老师一起上的,但课本是其中一位老师预定的,也就导致了这样的状况,这样就靠他们内部协调。”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向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科研科负责人文老师求证:
 
记者:教学科研科起的作用是什么?向教材科接洽的人是?每一年都一样吗?

文老师:我们起一个联系作用,把学生的书目和费用等打好纸质订单签字盖章后报向教材科。一般由排课的教务员来联系,而且是每学期一次。

记者:对于“课本和课程不符”,您怎么看?

文老师:没有课本的课程我们绝对不会强迫大家订书,一般由班级沟通了给老师,再按流程来。有些课程老师找不到教材,但学校要求人手一本;培养方案不停在变,有时课程出来了却没有人编写教材,新开的专业和课程便常常遇见这些情况,老师只好选择相近的或有关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

此外,记者还为此向贵州大学出版社求证,也印证了以上观点:出版社以供货商身份,把书发向教材科。在书籍发放方面,出版社方面表示:“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有,但总体每年都不一样,得看排课老师的选择。” 

课本和课程不符,几乎每个学院的同学都曾遇到,主要是因为新课程的不断开设,书籍的不断改版,老师选择的书籍和出版社难以涉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等等原因。学院太大,整个流程经过验证最为简洁也难免会遭遇这样的事情。所以人多事杂,能不能更简化流程,或是流水线的积极运作,让这类事的发生几率减少乃至消失?

“以书换书,以文会友”

“对于这样的价格,我宁愿捐出去。”

四年时光余下的只剩几十斤的“0.4元”,09级财务管理的刘鹏在临近毕业季“当机立断”将自己四年的书本和课外书籍全数捐赠给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青协”)所组织的“‘你是我的眼’——以书换书、以文会友”的活动中去。

超低价收购的压力使得很多毕业生毕业抛售十分盲目,而青协这样别出心裁的活动也正好“帮助解决毕业带不走的书本问题”。

“起初是工作人员分散到各个寝室‘游说’捐书的,后来大家都互通消息‘奔走相告’,捐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以书换书的提议是青协内部的“文艺青年”经济学类的王志宏提出来的,今年的4月23日是第一次,以后每年都会继续做下去,而且“肯定花样翻新”。

“这样的换书活动即节约了成本,又起到了资源流通作用,还能达到双方满意的效果。”事后一名行政管理的研究生表示,他用一本研一时买的旧书《公共政策学》换了一本《行政伦理学》,希望第二年还可以“如愿”换到想要的书籍。

“‘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读书知意就好,不分新旧,旨在相互交流和各取所需。”青协的现任主席袁浩也酷爱读书,时常“以书会友”,交流心得。
  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社团也在私下里举行“读书会”活动,彼此交流读书心得并将闲置旧书借于同好者。与此同时,“读书交流群”和“读者俱乐部”等网络平台也一一跳出人们视线。

10月11日青协在北校区博学楼举办了一场以“小时代”为主题的读书会活动,主持人高睿是这次活动的策划者:“一直想做一些关于读书的活动,让书桌里的书都跳动起来,不要蒙尘了。”交流会上几乎很多人都交换到了心满意足的书目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相约下次活动一起参加。

以旧书交新友,相信这样的活动在贵大会越来越多越办越好,也让更多的“闲置旧书”脱出“禁锢”,为其他需要的同学创造新的利用价值。

 (责任编辑: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