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8日,是我国第12个记者节。当天,在遥远的南海之滨、伟人孙中山的故里——广东中山市,当地宣传主管部门和记者协会隆重举行集会,庆祝这个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节日,同时也对上一年度的优秀新闻作品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这个众人瞩目的领奖台上,我校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01级校友蓝天光荣地接过当天分量最重的中山市新闻奖一等奖证书。蓝天所参与并获奖的作品名为《关注独居老人》,除了荣获当天的头奖外,该作品已经先后获得当年的广东新闻一等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蓝天因此成为新闻传播系05届毕业生中,首先捧获国家级奖项的校友。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述喜讯辗转传到学校后,记者千里连线,对这名驰骋在新闻道路上的师兄进行了一次特殊采访。首先,他谦虚地说这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回顾了大学四年刻苦学习和毕业后6年的兢业工作历程后,蓝天也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媒体人,勤奋和执着确实是必备的基本品质。
创新模式助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记者获悉,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据熟悉这个奖项业内人士介绍,每年全国有资格参评的媒体有数千家,作品也有数千件,最终能入围的多数都是中央主要媒体、各省级媒体。正因上述原因,作为地级市的中山市媒体此前尚未有作品获得过该奖项。当问起这个作品为何能填补了中山的历史空白时,蓝天表示,最先是起源于一个突发事件。
据悉,2010年1月,中山一独居老人死在家中长达七年,被发现时已是一堆白骨。此后两三个月,当地又报道出两三起独居老人猝死家中无人知晓的新闻。在对突发事件报道过后,蓝天所在中山商报开始关注社会养老、如何改善独居老人生存和生活状态方面的问题。此后,该报与当地志愿者和民政部门合作,报纸发行志愿者每天给中山城区200多名独居老人送去问候。与此同时,该报继续对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生平故事进行追踪。在此后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该报共撰写50多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其中有超过一半由蓝天参与或单独撰写。
中山商报和当地有关部门所全国首创的这种用赠报送报关护独居老人的合作模式,除了在当地引起积极反响外,此事还引起中央电视台关注,并在当年的10月和12月先后两次做了专题节目进行了关注讨论。央视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多个目前已经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的关注,最终这组系列作品能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为中山市填补了获奖空白。
在深入采写中获取人生启迪
说起对这个系列作品的贡献时,蓝天坦言,任何新闻作品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自己在此期间能说得上是贡献的,就是让这个系列报道缺稿时,挖出源源不断的后续报道,让其关注度得到“保温”。据蓝天介绍,在这个系列报道采访老人的过程中,越到后期,采访对象居住的地方越偏僻,加上个人性格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甚至双方语言不通等情况,没有耐心和恒心是根本无法坚持下来的。
“桃李满天下的李倩萍老师,礼貌热情的陈德静老人,还有做牛腩粉手艺超棒的潘芬婆婆……”一年过后的今天,蓝天在电话里仍然能清楚地说出多数采访过的老人的姓名和主要事迹。他表示,这些老人的人生故事,有的让人高兴振奋,有的令人唏嘘可惜,并让自己和读者在新闻之外,获得不少人生启迪。
追梦新闻入读贵大
在和记者通话前,一向连吃饭都在赶时间的蓝天最近竟然抽时间断断续续地看起了一部叫《奢香夫人》的连续剧。“这首先是一个关于贵州历史题材,其次,主演还是咱们贵大艺术学院的校友宁静。”长期身居广东的蓝天如此解释自己的“反常行为”。一口气能说出贵州好多地方人文历史和风景名胜,对贵大的历史几乎倒背如流,时不时还来几句说得出极为顺溜的贵阳话,在言谈中蓝天给人感觉是个“老贵州”。但实际上今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广西桂平人。
因为父亲是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蓝天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喜欢看书、看报。甚至早在小学阶段,他的作品就获得过地区、省一级奖项。书读得多,蓝天从小就希望能像小说里的侠客游行天下。然而并不富裕的家庭,除了能供他读书,根本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带他四处旅游。高考结束后,在填报专业选择人生去向时,他想到,也许只有做记者,才能满足自己边走边看边写的梦想。结合自己的分数段,当时对贵州几乎一无所知的他,选择了贵州大学新闻专业,并被顺利录取。
勤学苦练培养职业品格
回顾自己四年的贵大学生生涯,蓝天用“看书,学英语、办刊物”三个关键词进行概括。蓝天介绍说,所谓“看书”,是指在整个大学生涯,除了感兴趣的课程,博杂但又是相对概要地阅读了文史哲、政治、经济、民俗、心理等领域的书籍。“花费在英语要因人而异。”蓝天介绍,四年大学的前三年,有超过一半的学习精力用在英语上,因此贵大的各栋自习室、操场和“老物电楼”背后的广播山等地,甚至在大雪天都曾留下过他苦读英语的身影。他解释说,对于不计划读研深造或从事外语工作的非外语系学生,如果将其中的时间用在学专业课或课外书,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实用很多。
校报记者,参与创办《贵大青年》杂志、人文学院报,主编贵大《军训报》、《校运快报》、《中文系报》、《读书报》。谈起往事,蓝天最美好的记忆是和当时的同学创办刊物。他说,这些校园刊物虽然和目前供职的单位运作方式相似不多,但却让他磨练了文笔,培养了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意识,这对自己的以后职业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感恩贵大继续驰骋
在贵大的日子,蓝天一直用理论学习和校园实践“两条腿”走路的奋斗为自己的新闻梦想奋斗着,还得到了贵大良师益友的教育和指引。“中文专业的袁本良老师能将整本《说文解字》背下来,让我看到老一辈贵大人的学养和风骨;王汉武、仇学英教授等老一辈新闻专业老师的拓荒开创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身为贵大新闻学子要努力前进;吴妍等年轻老师则因为性格平易近人,非常受到我们那几届学生的欢迎,至今我还很尊敬她,一直保持着联系;时任《时代青年杂志》执行总编的李筑,时任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副主任的仇敏先后受聘到新闻专业任课,他们的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十分丰富,短短一年或一个学期的兼职任课,让我们看到学校课程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后来逐渐成为忘年交······”蓝天细数着贵大老师时,言语间充满感恩。除了铭记师恩,蓝天还表示,在自己走进职场前后,新闻专业的校友师兄、师姐也给予了自己很大帮助。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对上述师长充满谢意,当记者相约要采访时,他就毫不犹豫答应了。
经过实习、见习,2005年7月毕业后,蓝天入职中山商报,从业6年。他坦言道,从业后在对新闻行业激情过后,曾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但自己很快进行了调整,最终迎来2010至2011年度获得大大小小十数个奖项的职场生涯小高峰。因为积极上进,今年9月,他所在的报社还派送他到当地政府宣传主管单位挂职,作为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合作模式的探路人。如今的他是左手公文,右手新闻,两手同时忙碌,用勤奋和执着继续驰骋在新闻路上。
问答对话:勤奋执着是做记者应有的品质
从在贵大学办刊物至今,蓝天采访过的数以千计,但被人如此“反客为主”、认真详细地采访,他说还是人生第一次。他表示,自己之所以愿意毫无保留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是希望大家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借鉴,避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多走弯路。他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因此,在采访最后,他针对新闻专业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问答对话。
记者:十年前,在你就读新闻专业时,当时这个专业据说非常热门, 现在似乎热度有所减弱,你怎么看?
蓝天:从我所在的珠三角地区看来,近年来媒体招聘新人中,直接招聘新闻专业、尤其是非“985工程”等重点院校以外的应届毕业生比例确实是在下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越来越度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毕业生数量过于饱和;其次,媒体的岗位专业门槛相对低, 几乎所有专业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这无形中增加了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对口单位的就业难度。但如果算上去往其他岗位就业学生的比例,新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应该还是可以的,因此在校学生应该不必过早担忧。
记者:就你了解到的情况,贵大新闻和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和职场中竞争力怎么样?
蓝天:就新闻专业而言,作为西部院校,必须要承认,在技术和教学理念上,我们和沿海的211工程学校之间是差距的。但西部院校学生相对踏实,不少学生底子也比较厚,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尤其在报纸杂志等纸媒单位中,同样表现非常出色。贵州的媒体现在很多骨干力量都是贵大新闻或者其他文科类的校友,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惠州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着我们的校友,他们在实践中,同样和其他院校毕业的学生一样优秀。
记者:你觉得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学校期间,应该注重或学习些什么知识?对于非新闻专业但又想从事新闻的学生呢?对即将毕业实习的同学你有什么建议?
蓝天:首先要学习基本的新闻概念、写作知识、摄影或广播电视制作技术,还有和人沟通的技巧,上述几样中,其他都可以等到实战中再学,但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多读书、打好写作基础,培养勤动笔的习惯。上述建议对于非新闻专业学生也适用。对于即将前去实习的同学,建议是要谦虚、大方,去到一个单位,谁敢向所有人推介自己,并相互取得联系方式,谁就能争取到一个很好的开始。在以后实习中,还要主动请战,多采访,多写,多对比,多揣摩,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争取在实习期间写出一些有质量的稿子,为就业增加砝码。
记者:正如你上面所说,新闻是一个几乎任何专业毕业学生都能从事的工作,那么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之初是否会有什么优势?如果有,该怎么把握?
蓝天:和多数非专业学生相比,新闻专业毕业生毕业时一半就能掌握基本新闻理论和掌握基本写作、摄影等技巧,这就相当于比别人先走了一步,初入职场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应该抓住这个优势,尽早取得实习或用人单位认可。
记者:你上文还提到,说贵大四年初步培养了你的职业品格,那么你认为做记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品格?
蓝天:我认为,每个职业都因自己的特点而让从业人员具备特有的品格,要成为一个媒体人,我认为首先要具备的品格是勤奋和执着。新闻是一个辛苦繁忙,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职业,非勤奋,找不到鲜活的新闻线索,非执着,就难以接近事实真相,从而有可能被表象蒙蔽。另外,最好还要学会灵活处事、博学强记、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等品质和习惯。
记者:据一些从事新闻工作的学长说,记者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真是这样的吗?从事媒体的出路到底是宽还是窄?
蓝天:对于“记者是吃青春饭行业”的说法,要从两个角度看。首先,正如前文所说,因为它是个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职业,所以很多记者工作到一定年龄后,就转型到所在单位做领导,或到其他岗位或行业任职。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一线记者,确实都比较年轻,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吃青春饭的行业。但事实上,只要身体素质够好,心态摆得正,我认为,记者同样是一个可以从事到退休的行业。
关于记者的出路,其实是很广的。最常见的是转到相关行业工作,如广告公司、企业宣传等;因为记者视野通常比较宽阔,人际关系也很广,而且写作和讲演这两种表达能力都不错,从政和做老师、甚至经商的优势还比较明显;另外,还有一些媒体人因为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从而走上写作、做证卷分析、做汽车和地产销售等等,不一而足,门路广泛。不过,我认为做记者后,若想转型到实务型的岗位,在从业三到五年内转型是最好的,若从事研究型的岗位,则可增加年限,最好有过做主持部门以上工作的履历。
(刘魁 记者团 孙小甜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