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让生命激情燃烧——感受贵州大学师德师风 (原载2008年6月2日《中国教育报》)
一所高校的魅力,来自于它的历史、水平、成就、环境,更来自于它的大学精神,特别是这种精神的重要基石——师德师风。从1902年学校创建,到今天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贵州大学广大教师以德立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精神在这里传承、延续。
著名教育家周恭寿、周步瑛、李书田,世界宇宙锥体理论八大奠基人之一张永立,国学大师柳诒徵,我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奠基者之一谢六逸,自动化专家、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乐森璕,中科院资深院士王世真,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魏寿昆,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王栋,著名农业生物化学家、教育家罗登义,国际知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汝康,著名冶金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徐采栋……这些曾经执教于此的名师名宿,堪称学高身正的楷模,他们敬业、修身,求实、育人,春风化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直以来,贵州大学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将之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强调:“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校教师都做到‘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做优良道德的传承者、科学知识的播种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良好校风的倡导者。” 正是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重视下,贵州大学坚持继承优良传统,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
今天的贵州大学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教学名师等等一大批行业佼佼者,以他们为代表的教师队伍,“淡泊名利,扎根贵州;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潜心治教,行为世范”,忠实履行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教兴黔”的历史重任。
淡泊名利 扎根贵州
在贵州大学的教师队伍里,有这样一大批人,他们本来可以选择优越的条件、优厚的待遇,但在事业心、责任心的驱使下,在贵州大学以人为本的工作措施和“重才、爱才、引才、育才、留才”的真情感召下,却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欠发达欠开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贵州,选择了贵州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
学校的人才措施和人才环境,以及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爱、对贵州山水的情,留住了许许多多象马克俭院士一样的默默奉献的园丁。
1990年,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周元康教授赴日研修,完成学习任务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贵州,回到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那时,全国劲吹“下海”之风,许多人对快速致富的“淘金”潮流趋之若鹜。一位从美国到南京投资的老同学许以丰厚的报酬,诚邀周元康到自己的公司工作,但他却在身边人的“不可思议”中再次放弃机会,依旧选择了继续艰苦、清贫的耕耘之路。他总是说:“教书育人才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2004年,周元康老师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留下,是一种感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而“孔雀西南飞”,更需要一份非常的勇气。
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
在贵州大学的教师队伍里,像这样淡泊名利、扎根贵州的人还有很多。面对旁人的不理解,他们没有太多的解释,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如马克俭院士所说的一句话,坦然而平静:“我只是想为贵州、为国家实实在在地做点事。”
孜孜以求 诲人不倦
教育是爱的事业,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正是贵州大学广大教师的价值追求,“爱教育,培育敬业精神;爱学生,提高育人水平;爱自己,塑造师德风范”。长期以来,贵州大学尤其重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引导、激励全体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忱投入到工作之中,潜心教书育人。2006年以来,学校更以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全国模范教师”赵德刚对“师爱”有着相同的理解: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在教学中,他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学术交流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学生的学习要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没有公务在身,不管白天黑夜、是否假期,有求必应。他还经常与同学谈心、交流,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改革、创新,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机械学院
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它的崇高在于其中饱含着深深的“爱”,这种爱超越亲情,是对事业无限的忠诚,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樊卫国的包里常年都有一份学院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表,出差到哪里,就业工作就做到哪里。他经常提醒身边的教师:“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和弟妹一样关心学生。”
林学院
教师的爱温暖着学生的心,为他们扬起了奋进的风帆。面对一批又一批走进校园大家庭需要呵护、关爱的孩子,更多的教师紧握责任,将爱心传承。
贵州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人文学院的张柯是一名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和教学风格,语言生动形象,互动性强,富于思想性和批判精神,将学生引向“思”的道路,让他们体验“思”的快乐,强调哲学即人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不断启发学生,推动学生去积极思考。这一切,源自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站上讲台那一刻起,无数贵大教师就将满腔热忱化着对学生的爱,用心播撒。采访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质朴的心态:只要能为学生做些什么,我就高兴。
刻苦钻研 锐意创新
教学和科研犹如高校的两翼,科教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发展。贵州大学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文件,保障、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主动适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研服务教学,以科研服务祖国、服务地方、服务人民,无数贵大教师扎根于事业的沃土,用心浇灌科教之花。
2007年11月底,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因在广枯灵系列新农药研制与开发上的突出成就,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采访中,宋宝安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忙”,忙教学、忙所分管的学校相关事务、忙雪凝灾害后的科技救灾减灾工作、忙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总结出一个“转化”的诀窍:到生产第一线,到企业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从中凝练科研项目。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把工作时间分成了“五五开”,一半时间深入到生产一线,一半时间在实验室,跑农村跑工厂成了“习惯动作”,节假日“充公”更是家常便饭。为了这个“转化”诀窍,他牺牲了太多的亲情、友情、享受、娱乐,但始终无怨无悔。
爱岗,事业才能有成;敬业,生命才能闪光。无数贵大教师以自己的执著,追求着钟爱的事业,忙碌并快乐着,辛苦并收获着。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及生物成矿研究所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潜心治教 行为世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一直以来,贵州大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注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教师树立师德意识,强化师德修养。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更将师德师风建设提上战略的高度,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重要文件中进行部署,从组织上、制度上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以保证。与此同时,还将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学科研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师聘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的重要依据;学校每年对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表彰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开展“教书育人风范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等评选活动,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让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在学校营造出健康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文学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来说,最能直观感受的榜样莫过于自己的老师。众多贵大教师坚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严谨笃实,教书育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贵州大学理学院
教师的师德表率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热爱,这是对教师最好的肯定,也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标兵”光荣称号的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对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贵州大学“党员风采人物”荣誉称号获得者、外国语学院的
……
百年风雨同舟,百年沧桑巨变,无数贵大教师的汗水和心血,托起了这所百年学府的世纪辉煌,15万学子在这里成才,成为祖国建设的生生力量。简短的笔墨无法触及更多教师的感人故事,这里所讲述的仅仅是贵州大学众多优秀教师中的部分代表,还有许许多多贵大教师胸怀责任,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他们迈着孜孜不倦的脚步,行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人生无悔。正如众多贵大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向淑文所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作者:詹凤合)